山東省濟寧市的引智工作,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逐步深入、不斷發展的過程。20年來,濟寧市累計引進外國專家2364人次,派出技術和管理人員赴國(境)外培訓2142人次,創建省級農業引智成果示范園8處,解決技術難題2100余個,開發新產品、引進先進工藝1142項,引進國外農業新品種590多個,取得直接經濟效益31億多元。先后被授予“全省引智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引進國外智力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著眼引智環境優化,
建立健全引智工作體制機制
濟寧市堅持把引進國外智力工作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市、縣都成立了高規格的引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政府主管、人事牽頭、部門聯動的引智工作運行機制。結合濟寧市實際,市政府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意見》和《濟寧市“十一五”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實施意見》,完善了工作措施,在引進與派出、管理與服務等方面切實做到了規范化、制度化。先后兩次召開由市五大班子領導出席,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大企業分管領導,鄉鎮黨政一把手參加的引智工作大會,分別舉辦了濟寧市10年引智成果展、濟寧市20年引智成果展。為激勵更多的外國專家來濟寧工作,積極推薦外國專家參與中國政府“友誼獎”和“齊魯友誼獎”的評選表彰活動。來濟寧工作的外國專家中,先后有5人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16人獲得省政府頒發的“齊魯友誼獎”。2006年,市政府又設立了“孔子友誼獎”,確定每兩年評選表彰一次,目前兩批共表彰19名外國專家。
著眼城市發展轉型,
更好服務工業經濟加速升級
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注重加大工業引智項目的實施力度,外國專家局先后為濟寧市的煤化工、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生物技術和醫藥食品五大產業集群基地的140多家企業積極有效地開展了引智服務。兗礦國際焦化有限公司是兗礦集團優化產業結構、與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巴西CVRD公司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出資建設的新型煤化工企業。200萬噸焦炭暨20萬噸甲醇項目引進的亞洲最高首座7.63米焦爐,項目屬拆遷重建項目,亟須掌握國外相關配套技術。該項目被列入2006年山東省10個重點引智項目之一,重點予以扶持。通過項目建設,消化、吸收、掌握了世界先進的焦化技術,將我國的煉焦工業技術水平向前推進了20 年,使該項目成為國內焦化行業技術水平和工藝轉折的標志性工程。
著眼推進新農村建設,
切實服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把農業引智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外優良農業新品種、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農業引智項目760余項,從日本、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國家聘請蔬菜、林果、水產、畜牧、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達900余人次。先后建立了8家省級農業引智示范園,并以示范園為龍頭基地,成功引進了荷蘭迪卡貝特祖代種雞、東南亞蝴蝶蘭、韓國黃金梨等國外名優品種490多個(種),引進克隆繁殖、無土栽培及節水灌溉等國外先進生產和管理技術300多項,推動了當地果品種植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
著眼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努力拓展引智工作領域
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引智領域不斷向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醫療衛生等領域延伸。連續多年為市人民醫院、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濟寧口腔醫院等10余家醫療機構聘請國外醫療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或短期、長期工作,或進行學術交流。在教育方面,為濟寧學院、濟寧醫學院、濟寧一中、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鄒城實驗中學等教學機構聘請外教提供服務,提高了這些學校的外語教學水平。同時,不斷拓寬引智渠道,加強與海外專家組織的聯系與合作,與30多個外國專家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幾年來,先后組團參加了“中國-山東海外人才交流暨經貿項目洽談會”,赴美國、加拿大參加了“山東-北美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洽談會”,連續舉辦國際孔子文化節人才交流大會和“海外人才孔孟之鄉創業行”活動,與海外高層次人才簽訂合作協議50余項。
著眼引智成果吸收轉化,
扎實做好先進技術推廣利用
統籌做好“請進來”、“培訓好”、“走出去”相銜接的文章,每次外國專家來濟寧,都積極組織技術人員全程跟班學習,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本地人才的綜合素質,做到了專家走、技術留。在引智工作中,始終把引智項目消化、吸收和成果推廣放在重要位置。通過發揮示范園的推廣帶動作用,促進產業規模化、科技化、產業化發展。近年來,集中精力抓了包括自然養豬法、稻鴨共作模式在內的近百個農業引智成果的推廣,均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此外,不斷加大派出培訓工作力度,先后組織實施各類出國(境)培訓項目146項,派出各類出國(境)培訓755人次。突出培訓重點,著眼于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精心組織實施了系列“百名人才工程”,選拔220名優秀學員赴國外進行了培訓,打造了一批宏觀經濟管理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引進國外文明成果,學習借鑒先進理念,為濟寧的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活力。(本文作者為山東省濟寧市人事局副局長、外國專家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