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為迅速和競爭最為激烈的產業之一,它關系著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安全,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在此背景下,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國家性鼓勵政策,如國務院《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2002-2005年)》、《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 國家《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規劃》等。
經過上世紀末的快速發展,我國信息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銷售收入由6070億元增長到3.8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由1330億元增長到9000億元。“十五”期間,我國軟件產業增長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集成電路產業增長率也保持在3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 GDP 的年增長率,2007年全國軟件產業收入達5834億元,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06.3 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3.3%。
但從整體來看,目前我國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總體規模仍然太小,僅以軟件產業為例,2007年,我國軟件產業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僅為8.74%,而同年,美國、西歐、日本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分別是36.49%、27.66%和9.49%;我國軟件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軟件收入前100家企業銷售收入平均僅為1億多美元。目前,全球軟件的接包市場主要是印度、愛爾蘭等,尤其是印度已經成為軟件外包的第一大國,其軟件業80%的收入依賴軟件外包業務。2007年我國軟件產業的出口總額也僅為印度的1/4左右。
而產生這一切不利于我國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從業隊伍無論在質量、數量和結構上都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既缺乏高層次的理論研究、頂層設計和管理人才,也缺乏熟練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高速發展的最大“瓶頸”。
為加快我國軟件與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步伐,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聯合當地政府、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軟件園區及相關企業,并報請國家外國專家局批準,從2001年開始,陸續建立了13個“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基地”,1個“國家集成電路師資國際培訓中心”。8年來共聘請了上千名外國專家到這些培訓基地工作,選派了180多名培訓基地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到國外培訓。
2008年11月底,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在深圳召開了年度“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人才國際培訓基地工作會議”。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李兵在會上對基地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各基地在未來發展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立足國家對軟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規劃要求,立足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目標,立足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的需要,按照國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發展要求,辦成開放的基地、面向社會的基地。同時,基地發展要堅持走“產、教、研”相結合的道路,緊盯“高層次、實用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還要針對社會不同需求,形成有特色、重實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國際化,要關注世界軟件集成電路領域科技發展的新動態,利用國際合作交流,堅持“以我為主,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發揮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優勢,實現引智效益最大化。希望各基地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基地發展要堅持履行責任和義務,要有品牌意識,要有智力資源意識,更要有引智成果的意識。各基地間要建立協作關系,提倡一家引進、多家受益的建設模式。
在本次“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人才國際培訓基地工作會議”召開期間,為配合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和鄧小平同志“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談話發表25周年,14家基地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還在會后集體亮相深圳“2008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所取得的引智成果,起到了擴大宣傳,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的效果。(基金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