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手段是空前慘烈的。從各地貼在墻上的標語“該扎不扎,見了就抓”、“能引的引出來,能流的流出來。堅決不能生下來”、“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滅三胎”就可以感受到政府的態度和力度。從1979年開始,中國政府強制推行“一胎化”政策。到現在已經30年了,按時間推算,第一批獨生子女們已經陸續到了而立之年,那么中國政府給這些“獨苗”提供了怎樣的未來呢?
忽略獨生子女常有的各種缺點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問題。忽略所有天災人禍制造的意外,在正常情況下,獨生子女都會在極度寵愛中成長,經歷費用昂貴的教育階段。一旦成功就業還能夠順利結婚的話,算上雙方的爺爺奶奶。以中國目前的福利狀況,一對獨生子女夫妻就要照顧4~12個老人。很難想象背著這樣沉重的包袱,他們怎樣同其他國家的同齡人競爭。還能為社會做些什么?由這樣的家庭組成的社會還能和諧地、持續地發展下去嗎?
因為只能有一個孩子,做父母的就要千方百計地保證“優生”,“優生”之后要“優育”。“優育”之后要保證“優才”,可是千辛萬苦地拿到大學文憑后。真的就有理想的未來嗎?沒有。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現在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國難”,政府根本解決不了這些獨生子女的就業問題。全社會的無業可就。導致已經成年的獨生子女們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依然靠父母供養,依然無法獨立,更不能承擔家庭和社會的義務。
極端政策帶來極端的社會現象,中國家庭按國策辦事,全面實現“獨生子女”化之后,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數量減少了,但是都變成了“貴族”經營模式,家長必須為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心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即便是考上了大學。如果父母遇到下崗、傷殘等意外,提供不起昂貴的學費,獨生子女就要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在不富裕的農村。社會問題更加突出。受人多地少的條件限制,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都必須背井離鄉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這些農民工所從事的大多是急難險重、風險性大的工作,加之各種保障機制并不完善。其工傷事故率往往是國際相關行業的數倍。由此導致了無數個農村家庭的殘缺和破碎,甚至是整個家庭希望的破滅。而獨生子女家庭在這些情況面前更是風雨飄搖。孩子在外無依無靠,家長在家提心吊膽,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是女孩子難以替代的,這也是農村重男輕女、性別比嚴重失調的重要原因。由于性別比失調所導致的眾多社會問題。給政府和諧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機。
農村的孩子沒工可打,城市的孩子沒有工作,政府總是不放過展現經濟改革成果的機會,但是經濟改革又不能讓孩子們得到應該得到的實際利益。獨生子士的安置是最尖銳、最不和諧的社會問題,沒有就業機會,是獨生子女和家長們面對的最嚴峻的現實。年輕的一代是國家的希望,中國的獨生子女是政府強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產物。是付出生命代價得到的結果,政府用強制手段限制了“多余”的生命,卻帶給“合法”的生存者更多的負擔和壓力。當國家連就業的基本要求都解決不了的時候,獨生子女們被剝奪的不僅僅是手足親情,還有他們的幸福和未來以及整個家族的希望。
孤獨地生存,無助地面對未來。脆弱的肩膀承受不了生活之重,中國獨生子女的境遇。就是一個國家的悲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