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尚未遲 本報記者 段聰聰
2008年的金融危機如洶涌的海嘯迅速淹沒了世界經濟這塊原本生機勃勃的大陸。2009年伊始,人們開始擔心各國之前出臺的一些救市計劃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果。財政赤字、通貨膨脹以及缺乏創意的刺激方案,歐美各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們正面臨著新的考驗。
財政赤字成“定時炸彈”
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最擔心的是由于刺激經濟計劃過于龐大,有可能使該國的財政赤字在2009年猛漲,成為威脅美國經濟的一枚“定時炸彈”。美國《華盛頓郵報》3日報道稱,截至2009年1月2日,美國國債約為10.7萬億美元。其中,政府機構如社會保障信托基金持有的債務約4.3萬億美元,私人投資者持有將近6.4萬億美元,后者的數額相當于約40%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美國候任總統奧巴馬領導的政府考慮推行大規模措施以刺激消費,可能促使美國今年的國債激增2萬億美元。
一些分析人士因此擔心,外國投資者是否有能力持續吸納不斷攀升的美國債務。美國研究機構懷特森ICAP首席經濟師克蘭德爾說,盡管目前對美國國債的市場需求依然強勁,但不清楚這一需求是否能夠持續下去。他說:“在某處有個定時炸彈,只是我們不知道它具體會在什么時候引爆。”
該報道認為,美國政府通過了價值168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計劃,并準備投入7000億美元以防止美國金融系統崩潰,另外還花了數十億美元挽救一些金融機構。盡管如此,美國經濟的前景持續黯淡。現在美國政府只有借錢度日。
不過,美國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斯科特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比起其他工業國如日本和德國,美國經濟相對來說處于良好狀態。日本2007年的國債相當于GDP的182%,德國相當于65%,而美國國債即使增加2萬億美元,也只是相當于整體經濟的53%,“只是比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高了幾個百分點”。
美國很難避免通貨膨脹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專家丁一凡認為,美國不可能完全依賴外國投資者,只有自己救自己,而它救自己的方法就是多發貨幣。現在還處在“去杠桿化”的過程,但是未來通貨膨脹不可避免。
有歐洲分析人士認為救市措施有可能引起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從而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英國《每日電訊報》2日稱,龐大的政府赤字、極低的利率,貨幣供應量的迅速增加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的通貨膨脹。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從2008年秋天就已經開始緩慢增長。美國并不是唯一出現這種趨勢的國家,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開始實施大型刺激經濟計劃。如果通過私人投資領域無法籌集這么多資金,那么就只有增加貨幣供應量這一條路了。當然這種貨幣的擴張并不一定就導致通貨膨脹,因為各國政府都保證在這些貨幣推高物價前就把他們收回去。不過投資者可以因此懷疑會有通貨膨脹、商品價格猛漲的后果。
專家稱救市政策應更有創造性
丁一凡認為,為了刺激經濟,挽救市場,政府實行寬松貨幣政策,按照經濟規律來說,導致財政赤字、甚至通貨膨脹是無法避免的。但這是經濟衰退“大敵當前”唯一的選擇。所以說,2009年的大宗商品市場有可能是非常動蕩的,一方面,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需求不足,導致價格向下壓力大;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機構由于前一段投資損失嚴重,會借助其他市場的炒作彌補損失,導致價格向上揚。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也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各國所采取的措施就像治病,先下猛藥退燒之后才開始進行治療。各國目前主要致力于先把不斷惡化和擴散的金融危機以及市場信心控制住,再一步一步解決經濟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這些應急措施產生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是無法避免的。一般來說,財政赤字只有兩種出路,一種是增稅,另一種是轉化成價格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
李向陽認為,在目前實體經濟衰退,個人、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惡化的情況下,增稅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所以通過發行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從長期來說對發達國家沒好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更大,因為隨著美元的貶值,意味著它欠別人的債縮水了。救市措施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確實應引起所有國家的重視。
許多分析認為,要想在2009年走出經濟困境,政策制定者應更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路透社3日的報道認為,美聯儲的傳統工具對經濟的影響現在幾乎為零,它必須創造一些非傳統的政策出來。美國《財富》雜志2日的一篇文章說,在目前這種不安定的環境下,政策制定者必須采取一些不同尋常的、有時候甚至是極端的措施來應對一系列的復雜問題。▲
環球時報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