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松
民間工藝呈現的是生活之美、歷史之美,在實用與美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
41年來,我做著同一件事情。許多難忘的經驗曾交織成酸甜苦辣各種心境,奇怪的是,如今回想從前,沉淀在記憶深處的只有一種,那就是有如陳年好酒一般的醇美。
1973年,采訪完臺灣南部做油紙傘的老師傅,我們出了英文版的書。有一天,一個老外找到我說,黃先生,我要找到這個老師傅,我要拜師。這個老外是美國IBM公司派來的。IBM非常重視手工藝,不僅把美國的手工藝都調查清楚了,還走出美國本土以外,把全人類的手工藝記下來。“油紙傘的技藝和精密科技聯系起來會使高科技產品更厚實,更有文化底蘊。”這是我做油紙傘的時候得到的啟發。
1981年,我們出版了“中國結”,英文版出來之后,德國貝塔斯曼手藝出版的總編要把“中國結”的加工制作翻譯成德文出版,他對我說起手工藝在德國的情形,德國的任何一個小城市,10步一個手工藝店,一條街有一兩家勞作店。一個民族要重視手工藝,“有好的手工藝才有好的手工業,有好的手工業才有好的輕工業,有好的輕工業才有好的重工業,有好的重工業才有好的精密工業。”這句話似乎不太符合現代人縝密的邏輯,但它確實給了我一記悶棍。
2002年,我深入貴州采訪瑤族蠟染工藝時,有一段小插曲讓我記憶猶新。貴州瑤寨人用竹刀和蜂蠟做的傳統蠟染工藝罕見,蜂蠟容易凝結,每一幅古法蠟染都只能印一片,這種技法在別的地方已經失傳。為了給即將舉辦的蠟染展籌備一件民間作品,我與隨行的瑤族青年協商在當地收購一小塊蠟染布,當我從瑤族青年手中接過蠟染布時,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追了過來,把這塊蠟染圍裙搶回。瑤族青年說,這位102歲的老太太是他的曾祖母,這是她的作品。老太太顫巍巍地把蠟染布拿回小屋,此時我決定放棄購買。誰知老太太又從小屋走出來,拿著那塊蠟染布,剪下一小塊兒,“把它的靈魂留給我自己,它的身體可以給你了。”瑤寨人視自己創作的蠟染珍貴如生命,讓我為之動容。
我不想把城市氣息留在那里,我只留下腳印,不帶走實物資料;只帶走照片,不帶走文物、古物。瑤寨的蠟染不能復制,每一件蠟染作品都是一個藝術生命,傾注了創作者全部的精力。在那里,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41年來,“傳統的、中國的、民間的、活生生的”成為我堅持的四個標準,那些民間工藝,經過歲月沉淀,它是生活之美、歷史之美,在實用與美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
經濟和文化的融合是現在經濟發展的趨勢,帶動經濟發展的是文化。但是我們的經濟老是給西方國家做代工,切斷了自己的文化給別人裝螺絲釘,西方卻在用自己的強勢文化和強勢經濟向我們牟取暴利,這樣的經濟是沒有出路的。現在西方人也在學中國的孔子,也在研究《易經》,我們也要融合西方的文化發展經濟,這樣的經濟不是西方人指使的經濟。
我一直認為:傳統民間生活是可觸、可感、可親、可愛,活生生的文化之寶。了解它,并且吃透它所給予我們的營養,必能改善目前的文化狀態,建立更合理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