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乙
好的作品,離不開好的鑒賞者。工藝美術行業的興盛,離不開大眾的熱情。
我是上個世紀70年代進入工藝美術行業的,第一個學會的經濟名詞就叫換匯率。那時,北京一件十幾厘米的牙雕仕女就可以換回一臺拖拉機。在新中國最為困難的時期,工藝美術一直扮演著為國家換取寶貴外匯的角色。
可以說,工藝美術一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師評選與這種歷史淵源有很大的關系。
在我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是以作品為基礎對人的評價,是對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的綜合肯定。這個行業尊老的傳統超過所有行業,因為工藝美術行業的創作是積累式創作,這一點,年輕人不服都不行。
優秀的工藝美術大師總是能從尋常中挖掘出不尋常,從不尋常中挖掘出尋常。當我們欣賞大師的作品時,沒有一個細節是可以隨隨便便、忽略不計的,那些帶著體溫、傾注心血的作品,使人切身感受到,一物一情,處處匠心。
盡管許多手工藝漸漸沒落,甚至消失,但是,在普查中我們發現,真正的大師作品不愁賣。像揚州一些玉雕大師,從買石料開始,就已經有人支付了幾百萬元,即便成品可能要等三年才能做出來。
好的作品,離不開好的鑒賞者。大眾對工藝品的鑒賞水平,影響著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
我們最常聽到一句話“這個做工怎么樣”,實際上牽涉的問題比較復雜。某個工藝品有80多道工序,或者是100多道工序,然后成為產品,有了形態,有了審美、造型、工藝的東西。你得掌握相關的知識,包括對材質的了解,才能做出良好的判斷。比如說常州梳篦主要使用的材料一個是黃楊木,一個是楠木,楠木材料比較珍貴,因為纖維細膩且長,但是它的藥用價值不如黃楊木,黃楊木可以補鋅,是一種微量元素。
培養大眾對材質、工藝的了解是必要的。只有了解了,才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有熱情。工藝美術行業的興盛,離不開大眾的熱情。
臺灣工藝研究所有一個做法:向社區推廣工藝美術。一方面,讓工藝美術公眾化,他們在里面提供一定的原材料,有專門的老師進行指導,因為是親身制作的,所以帶有感情,這是手工藝重新進入社會的一個例子。另一方面,一旦他們需要購買重量級的工藝品,培訓時所學到的知識就會發揮作用,使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出哪些是具有高品位、高收藏價值的精品。
在日常生活中,各種造型不同、材質各異的器具默默地發揮著作用,給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些平凡的器具與中國傳統的造物文化一脈相承,其造型、裝飾和技藝體現著民族的智慧和營造生活的藝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同時代的手工藝品,記錄著不同時代的印痕。每一件大師的作品,記錄著一個時代的風情,代表著一個品類一種工藝的高度。以前,人們為了社會生活之需而造物,如今,為了精神之需而品物。品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產生了感情,如同品茶一般,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