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雪玲
摘要:口岸經濟是以口岸為依托,圍繞口岸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形成的多行業、多部門、多層次、多環節、多功能的復合經濟體系,通過將相關產業和資源融入到口岸。為口岸經濟參與者提供便利的服務,促進口岸經濟主體協調運作。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從沿海口岸、內陸口岸和邊境口岸三個角度探討了口岸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口岸經濟;中國經濟
導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口岸開放、口岸建設和口岸管理得到了較一快發展。從口岸貨運量看,1979年為0.84億噸,2008年已超過了24億噸:從外貿總額看,197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06 4億美元,2008年已達到25616億美元,增長了124倍;從海關稅收看,1979年我國海關稅收只有1.6億元,2008年達9161.1億元,增長了5725倍,口岸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
一、口岸經濟的主要特征
口岸經濟以口岸為依托,圍繞口岸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形成的綜合經濟體系。通過口岸基礎設施和人員服務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旅游貿易、服務、進出口加工業和外向型農牧業等為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活力。口岸經濟的特征決定了其將從以下四方面影響中國經濟:(1)涉外性。口岸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是連接國內、國際市場的交匯點。與口岸直接或間接相關聯的產業組成的口岸經濟的發展必將提高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兼容性。(2)關聯性和牽動性。口岸經濟作為一個多層次、跨區域,多幅度的復合經濟,是一個社會關聯度極高的產業,它對所在城市、區域、腹地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3)層次性。口岸經濟是以口岸為基點向外輻射而形成的,依經濟活動與口岸本身的相關性,口岸經濟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口岸本身的經濟活動,包括口岸綜合管理部門、口岸查驗系統、口岸運輸系統的經營活動和服務活動等。第二層次主要指依托口岸優勢而發展起來的來料加工、保稅工廠、保稅區、自由貿易區的生產經營活動。第三層次即間接與口岸相關的外向型經濟,主要指依托口岸的進出口功能而存在和發展的進出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構成要素上,口岸按地理位置劃分包括沿海口岸、內陸口岸和邊境口岸。下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具體探討各類口岸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二、沿海口岸的中心城市和經濟腹地效應
1幾岸的建設和管理有效地促進了港口城市的發展
沿海口岸不僅為港口城市帶來大量的物流、客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而且加快了各種生產要素在港口城市和附近區域的集聚和整合,能夠帶動港日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例如廣東省外向型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借靠口岸眾多的優勢。截至2008年底,廣東省擁有一類口岸37個,二類口岸87個;進出口總額達到6832.6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6.67%,實際利用外資額和三資企業數量在全國均名列前茅。
2口岸經濟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首先,沿海口岸居于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對于加強國際經濟交往,發展外向型經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批準開放一類口岸267個。已形成了沿海、沿邊與內地并舉,水陸空立體交叉,多層次、全方位的口岸開放新格局。其次,海口岸經濟管理有效促進了國際物流的發展。隨著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口岸成為縱觀國際物流發展態勢的制高點。站在這個制高點,能夠全面掌握國際、國內市場相關的國際物流態勢、信息流、資金流和統計數據,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3口岸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金融服務的發展完善
隨著口岸經濟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源逐漸滲入到口岸經濟中,在為口岸貿易經營者提供了便利的資金結算服務和信貸支持的同時,也推動了自身結算、存貸、中間及其他業務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在資金結算業務方面,新疆外匯管理部門積極引導商業銀行擴大對口岸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口岸地區外匯銀行的數量,擴大銀行外匯業務品種,保障口岸地區結算渠道暢通、資金安全快速流轉;在中間業務方面,口岸各行除匯款、信用證、托收、保函等中間業務外,還開辦了福費延,遠期結售匯等外匯類中間業務等。
4沿海口岸具有經濟腹地輻射效應和中心城市功能
沿海口岸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先行產業,它是所在城市,區域、腹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能為其他產業的發展與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時是一個社會關聯度極高的產業,對所在城市、區域、腹地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臨梅產業通過海上運輸連接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可以依托沿海口岸的現代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利用港口內外雙向的輻射力,擴大第二、第三產業的經濟輻射范圍,通過發展臨港成員增加流通領域的資金往來,拓寬融資渠道并且傳遞大量商品及其他相關產業的信息,促進港口所在城市、區域、腹地經濟的繁榮。
三、內陸口岸的中心城市和經濟腹地效應
內陸口岸作為內地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具有港口、物流、展示及經濟腹地等多種功能。
1降低了物流成本,凸顯內陸口岸的物流和港口功能
隨著內陸口岸內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倉儲、中轉、分撥、配送等物流功能的有機組合,內陸口岸的物流功能逐漸凸顯。如重慶保稅港區建立之前,從重慶運輸一個20英尺的標準集裝箱到上海,全部通關、運輸、中轉費用,高速公路為2萬元,鐵路為6000元,而且貨物出口需要到上海辦理出口退稅手續,時間長而且需占用大量資金;重慶保稅港區建成后,長江水運只需3800元而且短時間就能獲得退稅。而隨著口岸站從原來的海陸中轉集散中心向綜合物流中心的轉變,鄭州東站口岸的輻射效應使得一批有現代理念和現代物流設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或物流專業公司在口岸地區進一步聚集,并使它們與傳統的口岸服務優勢互補,拓展口岸物流業務,提高口岸物流綜合協調能力。
2促進了內陸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優化
首先,內陸口岸是內陸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內陸省份外貿進出口的通道。設立內陸口岸后,可以在區內設立展示區域,為國際廠商和內陸地區企業連接國內、國際市場提供服務,從商品進出口、對外服務貿易、吸收外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推動內陸地區加速對外開放的步伐。其次,內陸口岸能夠促進內陸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內陸口岸如重慶保稅港區是集港口、貿易、物流、會展、辦公、居住和旅游功能為一體的復合產業經濟區,它的多功能性極大的推進內陸口岸功能從工業口岸向商業口岸發展,從而促進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金融保險及相關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第三,內陸口岸的建立使得口岸物流區域一體化步伐加快。如鄭州東站地區物流圓的建成,正是貫徹了區域物流一體化的思想,它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產業關系為紐帶,影響國際與國內資源迅速向中部崛起地區集中。
3有利于保證進出口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有效銜接,增強內陸省份對外經濟的競爭力
首先,內陸口岸的建設有利于提升內陸城市職能部門綜合服務功能。內陸口岸的建設促進了口岸、海關、檢驗檢疫、海事、工商、稅收、金融、公安等部門信息標準化建設和政府機關的服務意識;通過招商引資,優化口岸服務環境,提高職能部門服務效率的提高、逐步完善政策法規環境,促進內陸城市形成功能齊全的城市綜合服務體系。其次,內陸口岸物流的專業化分工更加明顯。隨著口岸物流量的增加,客戶對物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這使得內陸口岸和口岸內部企業根據自身優勢,發揮專業特長,通過口岸資源整合、流程重組,推動內陸口岸物流專業化、一體化運作,增強內陸口岸物流競爭力。
4發揮著中心城市和經濟腹地功能,具有明顯的聯動效應
內陸口岸經濟作為一個多層次、跨區域、多幅度的復合經濟,是一個社會關聯度極高的產業,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對所在城市、區域、腹地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今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國內術材市場疲軟,內陸口岸綏芬河的經濟聯動效應凸顯:經濟危機導致口岸內木材進口量大幅度下降,多家木材加工廠停產、撤離或轉產,依托木材裝卸或代理服務業務的企業也受到極大影響,口岸內木材企業、木材商和外來人口的減少使得鐵路部門等從事木材裝卸及運輸業務的公司業務量也呈現降幅,口岸經濟表現出很強的輻射性和牽動性。
四、邊境口岸的中心城市和經濟腹地效應
邊境口岸的設置和開放,是國際間交換和交流的需要,它從多方面推動著中國邊疆經濟實現了跳躍式的快速發展。
1邊境口岸發揮了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推動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邊境口岸是沿邊地區進人國際市場的跳板和引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的窗口,也是強化整個區域同國際經濟的聯系紐帶。據新疆海關的統計,2008年新疆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邊境小額貿易、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絕對額分別為9.23,0.18,18.73,4.13和1.36億美元,通過口岸把境外資金、技術設備、原材料等資源及生產要素直接引進到當地,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改變了單一的農、牧、漁業結構,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合理化。
2邊境口岸推動了沿邊地區經濟的振興,加快了邊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邊境口岸的開放使邊境地區可以通過口岸吸引外部生產資源、人力資本和金融服務,吸收和消化外部開放思想和市場經濟意識,找到了更多致富的路。例如,有著中俄經貿“橋頭堡”之譽的黑龍江省由于實行“南聯北開,全方位開放”的正確方針,使黑龍江邊境貿易實現了突破性發展。2008年實現對俄進出口110.6億美元,為改革開放初期1984年的965.1倍,占2008年中國對俄進出口總額的19.5%。東寧縣以東寧口岸為依托,采取借船出海、借關運貨,經第三國進入俄羅斯市場等積極措施應對世界經濟危機和俄羅斯貿易政策調整的不利影響,至2008年底,累計執行對外經濟技術臺資項目超過384項,完成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使東寧縣農民僅出口木耳人均純收入就達5675元,改變了黑龍江邊區長期以來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的局面。
3邊境口岸推動了沿邊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邊境口岸通過邊境貿易,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大對外開放,置換出更多的資金用于城市化,通過城市化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廣度與深度,形成開放與建設的良性循環,使邊境口岸城市的功能日臻完備,邊境口岸的大陸橋作用日顯重要。例如,滿洲里邊境經濟合作區建區以來,通過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集工業、商業、生活服務和行政管理于一體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帶動了口岸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對外開放是一把雙刃劍,口岸經濟在對中國經濟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我們也應正視其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受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世界經濟危機的負面效應也隨著中國口岸經濟對全球市場依賴的加強而顯現出漣漪效應。(1)實體經濟。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我國各口岸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據上海海關統計。2008年,海進出口貿易額增速下降,最后2個月出現由增轉降。2009年1月份,上海進出口總額181.34億美元,比去年同月下降29.6%,創2006年6月以來單月進出口新低。(2)金融市場。華爾街金融動蕩通過金融市場和心理的傳導渠道對我國保險業和股市等金融市場形成沖擊。在經歷了金融股指“黑色星期一”之后,上證指數由最高點6124.04點一路走低至當今的3000點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