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
摘要: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規模總量中,個人住房貸款占了八成。隨著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 快速發展,對商業銀行的貸款管理和風險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應在大力發展消費信貸的同時,高度警惕和注意防范風險。本文從我國商業銀行現有個人住房貸款管理模式出發,對個人住房貸款的審批與貸后管理模式進行初步的探討,并力爭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改革建議。
關鍵字:商業銀行;住房貸款;集中管理
日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規模總量中,個人住房貸款占了八成。由于住房消費信貸的產品單筆合同金額高、期限一般為20年至30年,而且個人住房貸款涉及面廣,社會效應大,有利于擴大銀行幅射影響和廣泛吸收存款,也有利于調整銀行信貸資產結構,給銀行帶來穩定的客戶群體和長期穩定的收益。再加之該消費信貸產品起步早、房地產交易市場環境較成熟,使個人住房貸款成為各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的“重頭戲”。由于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快速發展,對貸款管理和風險控制提出7更高的要求。本文擬從現有個人住房貸款管理現狀出發,對個人住房貸款的審批與貸后管理模式進行初步探討,并力爭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改革建議。
一、“兩層皮”模式
所謂“兩層皮”,即使個人信貸業務的研發與考核由專門的管理部門承擔,而業務推銷操作則由下屬各分支機構獨立操作。這實際使管理與操作分屬兩個相互對立的部門。如商業銀行分行的個人金融部負責開發管理個人信貸業務產品,并將任務指標分配給各支行,最后由支行將指標落實到每一個信貸人員即客戶經理頭上。
這種管理模式是我國商業銀行較為典型的一種管理方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往往會產生很多操作風險,主要有人員道德風險、貸款審查風險、貸后管理風險和信息不共享風險。
(一)人員道德風險
主要是指銀行貸款經辦人員由于個人原因或者某種利益關系,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虛假材料而不指出,導致借款人相關資料不賓實,誤導貸款審批人。有的經辦人員甚至為了完成指標,不惜幫助不能達標的客戶達到貸款標準,如編造客戶收入證明、抵押品做假等,或者接受借款人的一些虛假材料,進行惡性競爭,不僅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更埋下了不少隱患。
(二)貸款審查風險
貸款審查是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重要環節。在貸款審查過程中,經辦人員風險意識不強,警惕性不高,對借款人的真實身份、收入情況、家庭狀況等相關情況了解不祥,對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審查不嚴,流于形式。對有瑕疵的材料沒有認真調查核實。雖然支行也有盡職調查員,但與支行整體的業績考核是捆綁考核的,因此有時支行會為了完成指標而放松盡職調查,使之流于形式。有的支行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等目的,采取競相降低貸款人的首付款比例,或者放松貸款人的審批條件,一味簡化手續,埋下了風險隱患。
另一方面,由于沒有一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貸款審查手段單一,銀行間信息溝通不暢,銀行對借款人情況的了解十分有限,加上全社會沒有形成講信用的風氣。這就導致有的借款人偽造收入證明,或者用一份收入證明在不同的銀行同時貸款,甚至到異地銀行貸款,而銀行對這些情況無法核實,導致貸款風險加大。
(三)貸后管理的風險
大部分商業銀行對個人住房貸款的貸后管理參照公司類貸款的貸后管理模式,要求對每筆貸款定期檢查、報告。而個人住房貸款具有客戶分散、數量眾多等特點。隨著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擴大和飛速發展,一個基層行往往有成百上千個客戶,客戶數量遠遠大于公司類貸款客戶的數量,如果沿用公司類貸款的貸后管理辦法,根本無法及時了解貸款客戶經濟及家庭變化的情況。當可能出現風險時,銀行就不能及時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風險的發生。
(四)信息不共享的風險
現在,國內商業銀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費信貸方面的管理經驗,對同一個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資料分散在各個業務部門,而且相當一部分資料尚未上機管理,難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通常,僅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對個人的信用調查基本上依賴于借款人的自報及其就職單位的說明,對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狀況、社會活動及表現,有無違法紀錄,有無失信情況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進行了解征詢,導致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二、“貸款中心”模式
“貸款中心”模式為“支行受理,中心運作”的管理模式,既由經辦行對外營銷、受理業務,將相關貸款申請資料通過影像傳送系統發送給個人住房貸款中心,由“貸款中心”負責對每單貸款合同進行集中審查,最后統一與客戶簽定合同,辦理中介服務等,并集中對貸款進行貸后管理。
這種類似于事業部的管理模式,使風險管理與產品營銷分離。隨著對信貸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銀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內部的操作風險,抑制外部風險的擴張,在業務發展上取得更大的主動性。
(一)規模經營
鑒于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具有客戶分散、數量眾多的特點,商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各自為政,分散經營的方武已不適應業務發展的要求。而“貸款中心”作為專門機構負責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審批與管理,可以實現專業化、集約化的經營,可以把有限的人力資源整合起來,集中辦理個人住房貸款的調查、審批、發放、貸后管理等全過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規模化經營。并且集中管理也可以使“貸款中心”的經辦人員積累大量經驗,可以更快、更全面地發現業務開展中的問題和風險,避免損失。
(二)有效的由控機制
從理論上講,內控機制是商業銀行為防范金融風險、保護資本安全采取的一種自律行為。它通過銀行內部機構的設置和分工,使各部門之間、人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套程序化、制度化的系統性、制度性安排,最終目的是實現各部門之間的權力制衡、相互監督的動態控制。銀行內部實行審貸分離,形成平衡制約機制,以便明確職權和責任,防范信貸風險。貸款集中審批制度,大大提高了銀行信貸業務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貸款中心”模式改變原有的績效考核機制,避免了利益驅動下的道德風險。各支行的營銷人員雖然仍舊按業績考核,但貸款的審批發放權不由自己掌控。只能通過營銷更多質量好的客戶爭取通過“貸款中心”嚴格的科學的審批。同時“貸款中心”采用系統隨機分配貸款審批單據,減少營銷員與審批員內部勾結的幾率。另外再配合一些適當的外部約束,如對審批員和高級審批經理實行問責制、責任連帶制等,也可以改變目前內控機制形同虛設的被動局面。如果某筆貸款合同事后發生不良貸款,則在認定責任的時候,將8成的責任歸咎給審批人,營銷人只占2成。這樣審批員就沒有必要冒風險或放松審批條件,反而會更嚴格的按照審批制度進行風險控制。
(三)信息資源共享
“貸款中心”集中管理,可以使銀行在依靠社會個人信用制度和信用征信系統的基礎上,從跟蹤、監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費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加強貸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蹤監控,掌握借款人動態,對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本息情況,或者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列入“問題個人黑名單”加大追討力度,并拒絕再度借貸。
(四)統一科學的評價標準
“貸款中心”模式有利于銀行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發展戰略,建立一套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并以此作為審批放貸的基本標準,使之從源頭上發揮防范信貸風險的作用。個人信用評價體系是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基礎,銀行可以根據個人信用狀況建立統一科學的貸款審批標準。如信用累積分達到一定數額,個人消費貸款、按揭貸款利率在可行范圍內可適當下浮;個人貸款擔保可根據信用狀況等調整。
信用評價體系一般采用積分制,具體分成四個部分:①基本情況評分:包括個人的一系列情況。如出生年月、學歷、職業、工作地點、工作經歷、工作單位、家庭情況等等,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積分。②業務狀況評分:在信用記錄號下,每發生一筆業務,無論是存款、貸款、購買國債及其他金融債券、信用卡消費、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積分。③設立特殊業務獎罰分,如個人信用記錄號下屢次發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規定期內彌補透支就可以獲得額外獎分;個人貸款按期還本付息情況良好可以獲獎分;若發生惡意透支,并且不按時歸還所欠本息。就應額外罰分,甚至列入黑名單。④根據上述累積得分評定個人信用等級。
“貸款中心”集中管理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病,由于目前的審批技術手段發展相對滯后等困難,制約了審批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對于一些特殊情況會出現響應速度慢等情況。因此建立先進的資料傳送、在線審批、信息查詢系統是“貸款中心”模式高效運作的必要條件之一。另外為了更好的體現客戶服務形象,還可以設立“綠色通道”服務窗口,對于一些特急業務,在不違背統一科學的審批制度情況下,通過“綠色通道”加快審批、放貸速度。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調查統計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