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瓊蓉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命題,它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進一步明確了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指導當前金融改革,發展和穩定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實現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社會系統復雜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特別是離不開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但目前縣域金融在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加以解決。
一、縣域金融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金融支農體系不夠完善。前些年,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逐步深化,業務向大中城市集中和轉移,國有商業銀行縣域機構逐漸收縮,特別是在農村的金融服務網點大量被撤并,國有商業銀行逐漸淡出農村金融業務,大部分縣(市)農村目前僅農村信用社一家支農金融機構。如漢壽縣2000年以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的金融服務網點達20多家,而目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的金融服務網點僅剩三家,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大量撤并,重組,形成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盲區,削弱了縣域金融支農的力度。
2、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支農資金供求失衡。一方面,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農業稅的逐步取消,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加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呈現出剛性增長態勢;另一方面,縣域金融機構雖然近幾年各項存款增加較多,但農村資金外流較為嚴重,據調查,漢壽縣近幾年每年凈增存款達5億多元,2008年12月末存款余額達44億元,而同期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達25億多元,農村資金大量流入城市,當地新增存款大部分沒有用于支持當地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村經濟對信貸資金需求量的剛性增加趨勢與農村資金外流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如漢壽縣每年農業生產資金缺口達到4.5億多元,金融支農資金的相對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
3、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支農職能的發揮不充分。支持“三農”除需要財政資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發揮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由于目前改革還不到位,定位不準,仍停留于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服務上,以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為主,其他政策性業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并沒有運作起來,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4、農民貸款難問題依然存在。近些年來,農村信用社通過大力推廣小額農戶信用擔保貸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但一方面由于基層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過高,往往不分貸款對象、用途、信用狀況等,一浮到頂,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成本,給農民貸款帶來了難度;另一方面由于農民特別是農業生產大戶、農村中小企業,有效抵押資產不足,貸款擔保較難,這也導致了農民貸款難。
5、金融信貸創新和服務滯后。近年來,隨著農村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趨向多樣化,但大多數農村金融服務部門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仍然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缺乏信貸服務品種創新,已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6、民間借貸活躍,但欠規范。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信用資金增多,農村民間借貸日趨活躍。據調查,漢壽縣農村民間借貸規模目前達3.5億元以上。由于沒有法律保護和監督約束,民間借貸良莠不齊,糾紛頻發,矛盾四起,增加了農民債務負擔和農村金融風險。
7、農村金融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農業靠天吃飯,始終是個高風險行業。目前,大部分縣(市)還未將農業保險納入農業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因此,縣城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對放手發放農業生產和農業基礎設施貸款存在顧慮。
二、解決縣域金融支持建設新農村存在問題的建議
1、完善金融支農服務體系,滿足“三農”發展需要。一是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銀行在承擔政策性金融業務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性金融業務。加快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步伐,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在繼續支持國家糧棉油儲備體系建設,履行為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等政策性業務的同時,整合政策性金融業務,創新信貸服務,改進經營方式,拓展新的業務,開辦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本建設和扶貧等貸款業務,加大對涉農龍頭企業的貸款扶持,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益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等納入支持范圍。二是進一步發揮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深化農業銀行改革,明確農業銀行支農主體地位。農行上級行要給予縣級機構更大的自主權,擴大基層機構的信貸權限,增強其融資功能,明確要求其在農村吸收的資金的60%用于發放農業貸款,按不同地區制定更加符合實際的信貸管理方案和信貸政策,鼓勵基層機構重點支持農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新型發展模式。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置和占比。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減少辦理環節,降低中小企業貸款準入門檻,加大對涉農中小企業的貸款發放力度。三是要繼續深化農信社改革,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農村信用社點多面廣,在支持農村、農業、農民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機構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農村信用社試點改革力度,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和自我約束,增強支農服務的功能。加強國家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幫助消化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歷史包袱,各級地方政府要積極幫助農村信用社增存收貸,進一步壯大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勢力。四是鼓勵發展多種農業保險業務。應在農村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農村保險體系。目前可探討發展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等。
2、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擔保體系,緩解農民貸款擔保難聞題。一是針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研究實行多種形武的質押辦法。如可開展林權和土地經營權質押以及應收賬敖抵押,探索運用動產質押、包單質押等形式,根據“產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共同特點,采取“一企一策、一戶一策”的辦法解決農民抵押、擔保難問題。二是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積極發展社會信用中介服務體系,完善中小企業和農戶信用評價體系。深化信用鄉(鎮)、信用村、
信用組、信用戶的創建力度,著力推進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三是完善信用擔保體系。面向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設立農業擔保機構,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建立擔保基金,可將鄉村集體積累和其他可用資金存入信用社,成立擔?;穑r村信用社以一定的放大比例向指定的農戶發放貸款,以此為杠桿撬動農民增收,解決農村貧困弱勢群體貸款難問題。鼓勵各類信用擔保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積極拓展農村擔保業務。
3、積極穩妥地推進小額貸款機構的發展。目前在農村金融領域,競爭局面基本沒有形成,農村金融體系的發育程度不高,因此,必須激勵和促進更多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當前,應使不吸收社會存款,只從事微小貸款業務的非政府或政府組織的小額信貸機構合法化和規范化。應積極開展商業化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工作,鼓勵設立真正村級資金互助合作組織。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擔風險、自我發展。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盡快啟動地方性銀行的試點和推廣工作,以增加對“三農”金融需求的供給。
4、合理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支農作用。一是要正確認識,積極引導。要充分考慮民間資本的特點,降低準入門檻,引導民間金融進入正式金融。與此同時,要根據市場化原則,建立及時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在關閉差的金融機構的同時,應允許設立新的金融組織,特別是應允許設立新的自愿性、互助合作性金融組織,如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信用協作會等,在條件成熟可考慮設立民營銀行,從體制上為民間資本合法進入金融業開辟一條道路,給那些想合法經營的人一個正當的出口。二是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民間融資法》、《合同法》等法規體系,以法律形式對民間借貸予以明確界定,允許其在法律框架內活動,對其經營規模、借款投向和股東結構等加以適當限制,同時對利率浮動區間、債務糾紛、風險處理等進行明確的規范,為民間貸款提供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充分發揮其拾遺補缺的作用。三是明確監管部門及其職責。要確定應由哪個部門行使民間借貸的監管職責,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要對這些組織進行摸底調查,并實行登記制度,使其脫去“陰暗”的面紗,從而置于社會的監督之下;四是建立信息披露機制。相關部門要認真督促民間借貸組織建立會計報表制度,以便于監管部門的管理;五是實行納稅制度。由稅務機關征收個人所得稅,實行差別稅率或累進稅率,對長期民間借貸進行稅收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