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崢榮
摘要:委托代理理論下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著責、權、利等諸多方面的矛盾,而我國國有企業委托代理關系復雜,對代理人——企業經營者激勵不足,約束也不到位。改進委托代理關系,加強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將能解決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
關鍵詞:委托代理理論;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
一、國有企業與其經營者委托代理關系分析
委托代理是現代企業的基本特征之一,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是委托人與代理人的關系。經過近30年的漸進式改革,我國基本上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從形式上發生了顯著變化,但企業委托代理關系在本質上還是沒有改變。我國國有企業與西方公司制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有根本區別。西方公司制企業一般是非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其委托代理關系可描述如下:股東通過股東大會將資產委托給董事會,董事會再將形成了法人財產的企業資產委托給企業的總經理和經理部門。反過來,經理部門代理董事會委托的任務,董事會代理股東大會委托的任務,股東大會代理各個股東委托的任務。委托是對資產控制權和處理權的委托,代理則是對資產增值責任的代理。
國有企業與西方公司制企業相比,西方公司制企業的所有者是明確的,所有者是具體的法人或自然人;國有企業中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是不明確的,不是具體的法人或自然人。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屬于全民所有或國家所有。嚴格地說,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全體人民,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屬于全體人民所有,全體人民才是國有企業的股東。在我國,國家是全體人民的代表,代表全體人民來行使所有者的權利和承擔所有者的義務。所以,全體人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全體人民將國有企業的資產委托給國家,國家則代理國有資產的增值責任。但國家不可能經營國有資產,于是,國家又將國有資產委托給下級部門,下級部門又委托給主管部門等等。其委托代理關系可以描述如下:國有企業的股東即全體人民將資產委托給國家,國家再將國有資產委托給各個部委,各部委再將國有資產委托給他的下級部門,如此這般經過層層委托之后,將國有資產委托給企業的主管部門,最后再由企業的主管部門將國有資產的管理權委托給資產的最終代理人,也就是將資產委托給企業的董事會,董事會將經營權委托給經理部門,經過冗長的委托過程之后,國有企業的經營權才到達最終代理人手中。反過來,企業的代理過程也同樣冗長。企業的經理部門向董事會代理經營資產的責任,董事會向股東大會承擔委托的責任,股東大會中國有資產的股東代表向主管部門承擔委托的責任,主管部門向其上級部門承擔委托的責任,直到向國家承擔委托的責任,而國家向全體國有資產的股東即全國人民承擔委托的責任。
由于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是一種間接的委托代理,國有企業的初始委托人對最終代理人的監督也是一種間接的監督方式。初始委托人無法對最終代理人的行為進行直接的監督和約束,而是通過中間委托人來實現對最終代理人的監督。冗長的委托代理鏈導致了諸多委托人具有雙重身份,這種雙重身份又導致了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中存在著代理人行為角色相悖的問題,因為國有資產的代理人與委托人有著不同的利益追求。作為委托人,他的利益所在是使國有企業經營保持高效率,完成上一級委托人所委托的任務;而作為代理人,他的行為動機又是努力擴大個人利益,他同樣會偷懶、傳遞虛假信息、隱瞞企業經營真相。所以,若對代理人沒有有效的激勵約束,企業經營效率就不會提高。
二、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與約束現狀分析
如果說,30年來的漸進式經濟改革一直在探索正確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和途徑,現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可以認為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一個以具體解決各類難點問題、尋求改革突破口為重點的階段。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約束問題,就是現階段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十分關鍵的難點問題。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在對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報酬激勵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在報酬激勵上,國營企業經營者工資收入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僅僅偏重于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因為方法單一、形式陳舊而處于極次要的地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經營者年收入差距大,如國家壟斷行業經營者年收入均超過非壟斷行業。而在報酬形式上,隨著改革的深入,從開始的月薪、月薪加獎金到年薪制、股息加紅利、股票期權等形式。雖然很多企業將月薪制改為年薪制,但并沒有引入考核與競爭機制,也沒有具體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措施,弱化了改制效果。而對經營者長期激勵的力度不夠。多數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薪酬構成中固定工資所占比重大,與經營者業績緊密相關的浮動薪酬所占比重小,而根據經營者在崗時的業績表現及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激勵措施幾乎沒有,股票期權、經營者持股等,盡管很多企業有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試行過程困難重重。
2、經營者任用體制存在缺陷
國家作為所有者把企業委托給政府,政府又把企業委托給廠長、經理來經營。而廠長、經理受官本位思想和政治因素的干擾,并不是真正獨立意義上的經營者。因而我國國有企業的委托人是經過層層行政授權下的非人格化主體。隨著改革的深入,政企職責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分離,但政府對企業控制的格局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一些政府主管部門任命廠長和經理、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現象遠未杜絕。而且,這種任用體制,使各級政府官員不愿正視企業家的人力資本價值,因而對企業經營者的人力資本價值未能從體制上給予應有的重視,在政策上也長期得不到有效激勵,從而擬制了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有些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工作目標不是效率而是官位,經營的重點不是資產而是權力。這種激勵機制顯然違背了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不能使他們對目前所經營的企業承擔責任和獲取相應的收益。結果使得企業經營者私欲膨脹,腐敗滋生,最終導致兩極震蕩:一極是經營者利用手中的權力“魔杖”,把大量國有資產化為私有資產,拿了許多不該拿的票子;一極是國有企業長期經營不善,大量虧損和破產。
3、約束機制不健全
有效的約束機制是經營者激勵機制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但目前,從企業內部約束機制看,國有企業未能建立有效的經營者約束機制。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經營者的獎勵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缺乏獎勵標準的約束,獎勵與經營業績難以掛鉤,缺乏考核機制的約束;二是政府部門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很難監控經營者,造成經營者自己激勵自己,形成政府監控真空;三是經營者非貨幣收入高,職務消費嚴重,實際收入遠高于名義收入,灰色收入難以控制,形成收入監控約束的真空;四是缺乏法律監控與約束,企業經營好壞一個樣,一個經營者把一個業績良好的企業搞垮卻不承擔任何責任,也得不到應有的法律制裁,該升遷照舊升遷,該調動的調動,造成法律約束真空;五是在一些實行股份制的許多國有企業中,股東大會、
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尚未能真正發揮作用;六是證券市場、經營者市場、企業兼并機制等外部約束機制雖在逐步建立,但力量仍然微弱,約束力度不足。約束機制的缺乏,使得激勵與約束失調,導致經營者激勵機制不能有效運轉。
三、建立有效的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的建議和對策
1、進一步明確委托人——政府、代理人——企業經營者的權利和地位
應該盡快出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的法律,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國有企業經營者的代理人身份,強化其代為管理職能,用完善的法律法規去指導和約束其經營行為,違規者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同時,要通過法律使國有資產所有者人格化,變國家抽象所有者概念為實實在在的人或機構以委托人身份,代表國家具體行使所有權,用嚴格的法律規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經濟行為。
2、逐漸引入股票、高額退休金之類的長期激勵項目,激勵國有企業經營者的長期行為
激勵性年薪報酬制度要解決的~個關鍵問題是如何激勵企業經營者的長期行為。單一結構的報酬方案易引發企業經營者的短期行為,而多元結構報酬中的股票、股票期權之類的收入,有激勵企業經營者注重企業長期發展的作用。因而,逐漸形成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多元年薪報酬制度,是對其進行有效激勵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企業經營者持股制度和在有條件的企業中嘗試股票期權,應成為國有企業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高額退休金計劃、高額廉政保證金、給予企業經營者高水平的養老和醫療社會保障,也是保證企業經營者行為長期化的重要制度設計,尤其是對于現在相當一批長期在國有企業中任職、報酬收入一直不高而又即將退休的企業經營者,給予高于一般職工平均水平數倍的退休金是必要的,如浙江省實行的“廉政保證金制度”。
3、培育經理市場,規范經理市場的運行機制
從長遠看,培育職業經理階層,形成經理市場,建立國有企業職業企業家的市場競爭選聘產生機制,是建立有效的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的必然要求。現階段推進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職業化、市場化,尤其要注意兩點。一是各地建立的經營管理人才中心,要嚴格定位于中介機構,不應有任何行政管理色彩,其職責應該是專司收集、提供經營管理人才信息,為供需雙方相互選擇提供服務,促進經營管理人才的流動。二是在建立和規范經理市場過程中,要十分重視聲譽機制的建立。經理市場有效運行的重要機制是信譽機制,職業聲譽是企業經營可以作為一種職業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對進入經理市場的每一位經理人員建立全面的、真實的、連續的、公開的業績檔案記錄、信用記錄。
4、長遠上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造上
通過構造股權多元化的現代公司制企業,規范法人治理結構,使董事會、監事會真正起到對職業企業家的監督約束作用。我國國有企業改造過程中,“新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老三會”(黨委會、職代會、工會)并存,各方面關系復雜,很難協調。首先,必須嚴格按照《公司法》及其配套法規的要求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明確界定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權責,做到權責利相統一。落實股東會和董事會之間的托管關系,明確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強化監事會的作用;其次,要協調新老三會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理順黨委會與董事會在干部任免上的關系,可以先黨委會提條件并公布,董事會在社會上招聘,經過篩選確定幾個候選人,再由黨委會來確認,使黨管干部與市場機制有效結合起來。另外,董事會構成中除了政府官員、本企業職工代表和其他公民代表外,外部董事要占有一定比例。外部董事通常從企業領取固定工資,其工資收入不受企業生產經營好壞的影響。外部董事的中立身份,使其能兼顧國有企業中各權利主體的利益,在合約主體討價還價的談判過程中能發揮居間調停的作用,有利于企業生產經營決策過程的優化。
5、強化法律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約束。法律為所有企業提供了規范委托代理雙方行為的一般法律框架,提供了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法律規則。這些法律規則既能保持其客觀公正性,兼顧到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又能降低委托代理雙方當事人之間談判確定規則的成本和不確定性。有了法律規則,委托代理雙方當事人只需制定一些和這些規則相吻合的適合本企業情況的條文就行。法律規則以國家權威力量作后盾,具有強制性,強迫委托代理雙方嚴格遵守,違反法律規則的行為一經發現,便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因此,在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法制建設,修改完善《公司法》,制定《國有企業破產法》、《國有企業資產法》等有關法律,健全經濟法規。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強化法律對有關人員的約束,對在委托代理契約中的違約責任堅決予以追究和處罰。
6、重視和發揮銀行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債務約束作用。從業務關系角度看,商業銀行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掌握得最為全面、真實,從某利,意義上說,銀行的信貸員可能比政府委派的財務總監握有有關對象企業更多更完全的信息。再加上要求企業還本付息的動機,這使得銀行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積極性對企業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監督約束。但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不存在真正的商業銀行行為,這種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隨著我國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入,銀行的商業化行為日趨規范,銀行對國有企業的債務約束也由“軟”變“硬”。在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約束、促進企業發展方面,作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和債權人銀行具有共同的利益,政府應該充分利用銀行對企業經營者的債務約束機制。
7、加強社會中介機構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約束。為了保證對國有企業經營者業績指標考核的真實性,設立中介組織資源庫,并設計科學的審核程序,依靠會計、審計中介機構對企業進行審核。現有的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是可供政府利用的對國有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的重要外部力量。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這種監督約束力量,防止企業、政府工作人員和中介機構“合謀”。首先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設計中介機構資源庫,由所有愿意參加本地區國有企業財務審計或會計報表驗證的中介機構(包括外地區的中介機構)組成,設立初審和復審程序,由政府相關部門在中介機構資源庫中隨機選取中介機構對企業進行復審,承擔復審任務的中介機構同樣在中介機構庫中隨機選取。同時要建立企業對審核結果的申訴程序,如果企業對初審或復審的結果有異議,可以申訴,以保證公正性。如果企業業績指標的數據和第一、第二次審核結果出現較大差異,要追查問題,追究有問題的一方的責任。如果某方中介機構出現問題,該中介機構就會因承擔無限責任和聲譽問題而結束其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