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常



出身木匠世家的楊蝦兄弟倆,獨守廣式木作家具的工藝精髓,在傳統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堅持傳統,撐起了廣式家具的一片藍天。
在廣州陵園西路,油潤瘋長的植物盡頭,半工坊卻絕非商店模樣的小屋就是“名匠居”。店主楊蝦每天早上會先爬一趟越秀山之后再回到店里,坐進專屬他的紫檀木椅,聞著木香悠然品茗——這位廣式家具的領軍人物像一位普通的老人一樣,安詳、平和,用60年光陰書就的堅持和信仰已融進了血脈里,就像紫檀、花梨、酸枝之所以是佳木,是因它們質地里沉淀了歲月的幽香。
聞香識木
說起與木頭的緣分,楊蝦形容“已經是血液里流淌的基因了”。從祖爺爺、爺爺到父親,一家三代全是木匠。兒時住的小房子,既是家,也是工場,楊蝦回憶里的童年全被木屑香環繞。十二三歲,小學還沒畢業,楊蝦每天放學回家就已經當上了木工學徒。因為認真,小小年紀的他很快就學會了一些做家具的技藝,比如,如何在木頭上開榫、打眼等。
1958年,不到20歲的楊蝦進了勝利酸枝家私社(廣州木雕工藝家具廠前身)當工人,因為根底好而被派去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木雕家具學習班學習設計。他像獲得自由的魚,大口地汲取著新鮮的知識。他這才真正了解到家具“設計”的含義,一塊木板、一截粉筆,簡簡單單地畫幾道線的木匠活根本做不出傳世杰作。從此,他喜歡上了家具設計。“設計,每次都會有新的東西,這比單純的木工富有挑戰性,線條紋路更可以變得繁復多姿了。”
經過潛心研究,楊蝦的工藝水平迅速提升,他也從單純的木工變成了工藝師。幾年后,在楊蝦的帶攜下,弟弟楊廣海也進了木雕廠學習雕花。
1972年,傾注了楊蝦兄弟兩年心血的“九龍床”轟動一時。在楊蝦的腦海里,九龍床的樣式依然清晰完整。“兩米的大床,靠背上九條龍形態各異。沒有任何參考資料,所有細節都是靠大家一邊回憶一邊創作修改出來的。單是設計,就花了半年時間。”
“九龍床”不僅在廣州乃至全國的比賽中獲了獎,在廣交會上更是引來了無數外國人的圍觀,最終賣出了20多萬元的高價。此后,楊蝦又接連設計了很多引人注目的產品,在各種展會和市場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創新不是突破傳統,而是突破常規
1998年,楊蝦從廣州木雕工藝家具廠退休。生活中突然少了木香,他覺得頗不適應。在老友的勸說下,就在陵園西路開了這間“名匠居”。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式家具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楊蝦覺得只有融入百姓的生活,廣式家具才能真正煥發生命力。但傳統的廣式家具設計卻不適合人們的要求,于是,他大膽地改良傳統廣式家具。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楊蝦一再提及這句話——“工藝要老,觀念要新”。
楊蝦說,其中的關鍵詞就是“人性化”。
因為現在的人工作壓力大,回到家圖個舒服。楊蝦指了指旁邊的酸枝木沙發,“你看,我把凳子做矮了,還有,那些背椅也不是直直的,而是略帶了傾斜,像流動的水紋,人坐在上面舒服多了。”為此,楊蝦帶著徒弟們根據人體工學原理經過了多次試驗。比如椅子,將腿改低,約為38~40厘米坐高,做矮做斜的舒適感深受年輕人喜愛。而背部則采用一定角度的傾斜,而這個傾斜的角度也是親身試驗所得。楊蝦特意找出量角器來,不多不少95度!
“名匠居”里的沙發、壁掛、麻將桌等款式依然保持著傳統廣式家具線條清朗流暢、雕花簡潔大方的風格,一如主人楊蝦清爽方正的面容。比如改良的沙發款廣式家具,矮而寬,人不用保持正襟危坐,只能放松將身體放倒,斜倚是最佳的姿勢,這也是主人最喜歡看到的賓至如歸的景象。
現代人的家庭多數不會采用全套的廣式家具,尤其是年輕人,想要廣式家具跟整個家庭裝修更融洽,也可以定制,免費上門測量尺寸、跟客人溝通想要的效果,之后設計好圖紙,客人滿意之后才開始制作。
“名匠居”還放著幾疊厚厚的設計圖,供客人們選擇花樣。楊蝦說那些定制家具的人,對要雕什么花,要用什么凳腳,要鑲嵌什么東西都有很明顯的想法,他們會在光顧店里時候,就明明白白地提出來。“有那么多人,對廣式家具有了解,這讓我很高興。當然,我也會經常推薦一些樣式給他們。”
在楊蝦眼里,任何傳統,都只有在創新中才能繼承發展,但是創新不是突破傳統,而是突破常規!所以,“我們的創新,都是在保持中有發展,融入追求現代的舒適感覺,但傳統的工藝不變,比如傳統廣式家具的制作不用釘子,而是用入榫的技法,一直堅持沿用。”
炒股不如買木
近十年,廣式家具迎來市場上的黃金年代。稀缺材料中所蘊含的財富機會,讓廣式家具再次走俏。楊蝦介紹說,紅木市場在過去3年內,海南黃花梨從每噸50萬元,漲到了每噸250萬元,在那里,砍掉一棵野生黃花梨木,被視為槍殺一只大熊貓那樣的犯罪;印度紫檀的價格也翻了一倍多。“一根木棍一條金”,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買回了承載著兒時記憶的古典紅木家具。
楊蝦說,這樣雖然比較有功利性,但還是好過炒股,因為他一點也不擔心廣式家具的市場問題:原材料越來越稀缺,人工也越來越貴,價格只會越來越高!但在紅木家具市場,價格令人瞠目,品質卻良莠不齊,真正能反映廣式傳統手藝的已鳳毛麟角。
如今,堅持做廣式家具的同輩人只剩下已屆古稀之年的楊蝦和弟弟楊廣海。對于廣式家具的傳承問題,他表示深深擔憂。在楊蝦的作坊里,已找不到廣東工匠,漫長的學徒期讓本地后生望而卻步。
隨著拍賣等商業化運作、傳統手工藝人的作古,珍貴資料大量流失,提及反映廣式木雕最高成就的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屏風》拍賣流落山東,楊蝦兄弟倆齊齊扼腕嘆息!而現代年輕人不喜歡傳統工藝是他最不愿談及的話題。但兒子是個例外,這讓楊蝦甚感欣慰。目前,楊蝦正和弟弟楊廣海籌建廣式木雕學院,希望把廣式木雕絕技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