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統籌/李科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另一種體現,是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知和認同。
博物館的數量,往往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
據統計,在發達國家,平均每5萬人享有一個博物館;而在中國,平均每60萬人才擁有一個博物館。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心城市里,博物館的數量和豐富藏品是他們驕傲的資本。其中,較大數量的博物館由私人興辦。
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一種補充,私人博物館在減少政府投入的同時,為普羅大眾提供了更廣闊的文化空間。
1905年,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博物館。1997年,收藏家馬未都在北京創辦觀復博物館,揭開了新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的帷幕。從1997年至今,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民間收藏熱不斷升溫,致使民間收藏從“地下”探出頭來,中國私人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粗略估計,全國已注冊的私人博物館約有400家。許多在建的私人博物館和尚未注冊的家庭收藏館更是難以計數。
在中國私人投資興建博物館主要出于幾種情況:出于公益考慮,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與更多人共享;出于經濟考慮,想達到收藏養收藏的良性循環;企業辦館,希望樹立形象等。但無論哪種情況都離不開持續發展的規劃。
現實是,大眾缺乏了解,眾多私人博物館叫好不叫座,只能在困境中苦苦堅持。曾有業內人士分析說:外國人是有時間就去博物館,中國人實在沒事了也想不到去博物館。
在資金背后,則是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與缺失,馬未都甚至感嘆,私立博物館的受重視程度遠遠比不上私營經濟。
反觀國外私人博物館之所以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國外對私人博物館的支持辦法是,采取免稅或惠稅的政策,對捐贈或投資全部歸入納稅款。并且,有專門的基金會對這類公益性的活動進行支持。
雖然中國目前尚無一部完整的博物館法,私人博物館的發展還存在很多不足和隱憂,但只要私人博物館對自己的長遠前景有明確的認識,汲取經驗,辦出特色,它的發展潛力不可低估。
博物館是一個眺望文明、撫摩歷史的窗口。這些散落在城市深處的博物館,以其微小和專業的姿態,豐富了城市的文化空間和審美藝趣,構成了城市獨特的吸引力。私人博物館正逐漸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假以時日,它必將迎來傳承文化的明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