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少
【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主題: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等,藏品達33600余件(套)。
創辦人:王勇超
門票:120元
地址:西安市長安區南五臺山路1號
地下兵馬俑是一個王朝的炫耀,“地上兵馬俑”則是元、明、清時期關中民間文化力與美的化身。
拴馬樁、飲馬槽、木雕門窗、老宅子……多少年來,這些與關中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尋常物,隨著時光流逝已經變成了散文,變成了發黃的老照片,變成了上輩人對舊時事的種種傳說。然而,附著其上的那些生動而鮮活的歷史,在這里得以延續。
8600根栓馬樁
距西安市中心不足30公里,在著名的南五臺山腳下,“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靜靜矗立。與其說它是博物院,不如說是一座民俗文化之城,那些單件的藏品也許顯得并不獨特,但是當3萬多件石雕、木雕、磚雕等民俗遺物,與近千間明清古民居聚集在一起的時候,足以震撼每一個人。
在雄偉古樸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大門前,拴馬樁是一道亮眼的風景線。如果不是導游講解,你誤以為眼前是電影鏡頭。8600余根拴馬樁立在一起,沒有布陣卻自成方圓,未聞吶喊卻又盡顯威嚴。人形、獸像、神怪,或坐、或站在拴馬樁頂端,怒目仇視,即使在燦爛的陽光下,只身穿行其間,也有一種說不出的陰森感。
多年前的一天,陜西天都集團董事長王勇超在渭北考察中發現了拴馬樁,立即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這是多么精美的石雕藝術品啊!聽說有人砸下拴馬樁的頭部,偷渡到香港,一件就能換一輛奧迪轎車,值幾十萬元。王勇超從中看到了這些“老石頭”的潛在價值,他不忍心先人留下的寶貝慘遭破壞和流失。
王勇超組織公司的30多名員工,兵分六路,沿渭北澄縣、大荔、蒲城、合陽、黃龍等八個縣走村串巷,廣為普查各地遺留下來的石質、木質等民俗物品,登記造冊。歷經10多個春秋,先后出動3000多人次,行程10萬多公里,收購了數以萬計的民俗寶貝。
因為不斷地往南五臺山下搬石頭,人們戲稱王勇超為“王石頭”。
南五臺山下的夢
多年前,王勇超做過一個夢:在南五臺山下的一片風水寶地,他的博物院落成了,他含辛茹苦、忍辱負重搶救保護的拴馬樁和民居終于有了一個永久的歸宿。在那個傳統民間文化的精神家園里,游人如織……
起先,因為沒有民間收藏的有關法律依據,他只能掩掩藏藏,把上萬件收藏品堆放或埋在老家郭杜的土里,等待時機。
自1997年開始,王勇超著手策劃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項目。由于西安市沒有審批民辦博物院的先例,國家文物保護法也沒有明確的相關條例,從申請成立民俗博物院到辦完審批手續,他苦苦奔波了5個年頭。
之后,他開始征購土地,規劃一改再改,規模一擴再擴,思路也日趨完善。從最初的30多畝到80多畝到230多畝,直到2000年,在隋唐佛教圣地南五臺風景區,王勇超征地近500畝。2002年博物院奠基,歲末的一天,終南山下的常寧宮雪花飄舞。由王勇超籌辦的“關中民俗研討會”在此召開,邀請一批專家探討搶救、保護民俗文化的價值,為博物院出謀劃策。這是他的博物院所做的第一件事,無疑是他的一個有遠見的舉措。
20年間投資近3億元,王勇超為了經營好這個項目,他引進了全新的運作機制和經營模式。集收藏、研究、展覽于一體,融旅游、參觀、體驗、購物、餐飲于一爐,若干民居、展室、展廊、作坊,散落于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典園林之中,把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演繹得淋漓盡致。
夢想成真。
做博物館要耐得住寂寞
20年間,王勇超和他的團隊清貧守志,孤軍奮戰,一路坎坷,風里雨里泥里,甚至是行走在“法與非法、罪與非罪”之間。但是,他們的行為得到了各級政府、領導以及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鼓勵和支持,他們贊其文化珍藏為“天物大全”,贊其文化自覺與文化搶救保護行為為“國之壯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項目,不僅被授牌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王勇超本人也因對文化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成了陜西首位非公有制單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老板。
王勇超對民俗藝術的熱愛,已升華為責任和事業。作為全國第十一屆人大代表的王勇超,給大會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支持民營資本興辦文化產業。特別是針對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政策支持、稅費減免等方面的不公平,他建議,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多種形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興辦文化事業和產業,使非公有資本真正享有平等參與和競爭的機會,應從法律和政策上進一步明確。
多年前,王勇超的朋友為他推薦了一部美國小說——《根》,講述的是對祖籍和先人的思念。后來他在出訪歐美時遇到華裔,那些功成名就的華裔說得最多的就是葉落歸根。中華民族樹大根深,城市發展中滿眼的西洋建筑,卻讓人不知身居何處。他說,如果古都丟棄了文化傳承,追逐異域風情,是西安的悲哀。
民藝之路充滿了坎坷和寂寞,但也充滿了豪邁與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