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米
【翰林博物館】
主題:匾額
創辦人:洪濤
開放時間:9:30~17:30
門票:免費
地址:上海朱家角西井街
匾額的上下款,往往透露很多的歷史信息。在這里,中國匾額文化得以重新發現。
上海朱家角西井街的阿婆茶樓里,隱藏著一個享譽全國的私人匾額博物館——翰林博物館。
14年前,館長洪濤在一次偶然機會里,尋得一塊匾額,開始了漫長的匾額收集之路。十幾年來,他從全國各地收集到1060塊匾額,因為翰林題寫的就占到藏品的1/5還多,所以洪濤把這個在茶樓內開放的私人博物館稱為“翰林博物館”,除卻翰林題寫的匾額,這里的狀元匾、宰相匾也數量驚人。
在并不存在商標一說的年代里,匾額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商標,既是商家的廣告,又是文人的墨筆,于是才有了《大宅門》里白家二奶奶誓死護衛“百草堂”匾額一出絕妙好戲。
匾額最開始依附于建筑,隨著時間流逝建筑倒掉了,匾額也跟著被拆被賣被砸被燒。為了尋找那些遺落在民間的匾額,洪濤一次次往農村跑,挨家挨戶地找村人翻看門板、床板,洗出來一看,這些被當了幾十年門板床板的東西,其實很多就是一塊塊匾額。然而正因為被作為門板床板這樣的用途,這些珍貴的匾額才沒有被當作柴火燒掉,被保留了下來。
為了收藏和拯救這些被人遺忘的匾額,洪濤把自己開設的茶樓一樓作為陳列廳,以科舉為主線,辦起了翰林匾額博物館,為的是拯救性地保護研究“匾額”這一極易損毀、瀕危的文化遺產,并向客人免費開放、講解。
在翰林博物館里,年代最久遠的是一塊宋代“國子學諭”匾。那時的匾,上下款都還比較簡單,不像明清時代的匾一樣復雜花樣繁多,比如明代一塊題為“義士”的匾,上下款都密密麻麻遍布字跡,將一項事情交待得清楚明白。
館中最長的是一塊4米多長的匾額,因為太長太大,僅100多平方米的陳列室根本裝不下這樣寬大的匾額,洪濤只能把它放到博物館后的儲藏室里;翰林博物館里最小的匾,卻只有一尺左右長,是人們送給寺廟懸掛的匾。
聽洪濤介紹翰林博物館的匾額很有意思事,一件件聽下來,仿佛在傾聽一段段被人珍藏的歷史。
2005年10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家人專程來翰林匾額館參觀。翰林匾額博物館珍藏的孫中山題有“至性過人”楷書的匾額擺在一樓展覽室的中央,這是一方塵封80余年的匾額,長2米,高0.7米,在匾額的右下方,刻有“大總統題褒”,中上方則是一枚3寸見方的“榮典之璽”印章——這是中華民國政府用來表彰或慶典的印章,至今仍在中國臺灣。對這方珍貴的匾額,洪濤查找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找出“至勝過人,與物無傷”這句話,原是出自三國時期稽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形容人的性情淳厚,至于孫中山為什么要給這位“李彭氏”提這樣一塊匾額,這李彭氏又是何許人,都有待求證。
洪濤告訴我們,每到無客之時,自己都會細細地品讀這里的匾額,匾額的上下款,往往可以透露很多的歷史信息。比如“義士”匾,上款有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尚書及兩江總督和江西巡撫的題名,下款則是州府縣的官吏們的題名,籌辦此匾的則是一名小官吏,看來此地必出過驚天動地的“義士”,才使得朝廷八大重臣都聯名具匾。只是這位義士究竟是誰,是一人還是褒揚某種精神,社會背景如何?這些都需要進行研究或是查閱大量史書古籍。
3年前同濟大學的阮儀三教授看過翰林博物館的收藏后,希望進行相應的研究,挖掘出匾額背后隱藏的故事和歷史。翰林博物館和復旦大學文博學院合作,這里也就成了文博系碩博生的一塊實習研究的基地。
那些被珍藏的歷史,通過一間小小的私人博物館,在一方方匾額上次第呈現。因私人愛好而挽救的中國匾額文化,也在這里被重新發現,并向大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