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珍
《義務教育法》規定“禁止體罰學生”;《教師法》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明文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曾想,這些法律條款在執行過程中卻不時變了味,一些原本為學生著想的條例,卻變成了某些學生及家長無法無天的“保護傘”,成了為人師者一道道的“緊箍咒”。對這些條例簡單的理解,讓我們的教育擺脫了一味強調教育者權威的誤區,卻又隨之踏入另一個誤區:正當的懲戒也成了“高壓線”。這種情況下,總讓老師用愛心去感動學生,用耐心去教育學生,老師的話不能說重,更不能體罰,否則動不動就被投訴,讓老師做檢討,甚至教師受害案件頻出……
也許,從來沒有哪個年代的教師像現在這般處境尷尬。作為一名老師,看到身邊真實發生的案例,我確實很心痛。同時又不禁困惑:我們到底怎么了?也許真的應了那句話:教育理論可以是多彩的,可教育實踐卻經常是灰色的。
到底什么是體罰,什么是懲戒呢?驀然想起網友的話:“告你就是體罰或變相體罰;不告你,就是對學生適當的懲罰!”有些玩笑,仔細想來也很經典。據此,老師們變得謹小慎微,因為誰都不愿背上體罰學生的惡名。學生犯了錯,不打不罵而是哄,可這樣哄大的學生,以后走上社會究竟會怎樣呢?如果孩子做錯了事,連承受錯誤、接受處罰的能力都沒有,你能指望他以后有多大的能耐呢?中國傳統教育歷來是強調自省、自律的,但自省、自律往往是以“它省”和“它律”為起點的。如同磁石的兩極,教育懲戒和教育激勵都是完整教育的應有要素。如果學生做錯了事,且當溫和教育已沒有效果的時候,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的懲罰是不是會讓其長點記性呢?
還好,形勢在發展,官方終于有了新的聲音:“教師正當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懲戒不屬于對學生的體罰,不提倡對學生的一切行為都給予包容甚至遷就的做法。批評和表揚同樣重要,一味不負責任的表揚會讓學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
于是,懲戒權似乎又明正言順地回到了教育者手里,但接過這樣的權利,我們教師卻并不輕松。面對學生的具體行為,怎樣劃定該不該懲戒和用怎樣的懲戒方式才算“適度”呢?模糊的懲戒權之外,我們更期望的是一些具體的說辭,以讓懲戒權真正成為我們教書育人的輔助,有益于孩子們成長,同時也切實保護我們教師的安全。
(作者單位:河北冀州市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