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美好
詞語是構成語言、文本的基本材料。有效的詞語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各類詞語的特有功能,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語),引導學生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轉換成具體的生活經驗,再現乃至重構文本情境,并在現場性的體驗中深化理解。
一、挖掘摹狀詞的形象功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摹狀詞通過對聲音、色彩、氣味、景象、形狀、情態的摹繪,給人以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感覺,這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引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發揮摹狀詞的形象功能,重視對摹狀詞的品味,以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1. 比照式品味。作者在運用語言描摹事物,表達內心情意時,會選用帶有自己獨特感受的詞語。運用多種比照方法,引導學生從描摹性的詞語中找到感覺,品味詞語,可有效生成形象,理解文本。
其一,遞進性比照。筆者在教學《貓》“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一句的“蹭”時,通過遞進性比照法體會該詞的韻味。一是感知,讓學生閱讀語段,理解“蹭”的意思是“摩擦”;二是揣摩,既然“蹭”就是“摩擦”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引導學生對該詞的獨特內涵進行品味;三是想象,透過這個“蹭”,想象這只貓的形狀和姿態,使隱藏在“蹭”中的豐富意象鮮活地呈現出來。學生透過這個摹狀詞,看到了貓的可愛,看到了貓的頑皮與乖巧,看到了貓對作者的親昵,看到了作者對貓的憐愛,由“人愛貓,貓親人”的動人畫面感受到貓與主人的深厚友誼。這樣,由詞入畫,憑畫悟情,一個“蹭”字,生發出無窮的情思與意味。
其二,相對性比照。《老人與海鷗》通過細膩描摹海鷗在老人逝世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現,反映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不解情緣。教師引導學生將海鷗翻飛、盤旋、停歇和鳴叫的摹狀詞分成兩組,進行比照,構建不同的海鷗影像,感受從無比歡樂到無限沉痛之間的變化:歡愉的“應聲而來”與令人詫異的“突然飛來”;自由暢快的“起起落落”與沉痛的“肅立不動”;祥和的“翻飛鳴叫”與令人揪心的“連聲鳴叫”;親昵的“團團圍住”、如詩如畫的“翻飛的白色”與令人震撼的“翻飛盤旋”“撲”“白色漩渦”。對比鮮明的畫面及其蘊含的情感,撞擊著學生的視覺和心靈。
2. 體驗式品味。體驗是內化知識、獲得真知的基本途徑。要提高詞語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對詞語的體驗式品味。
一是現場性體驗。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進行思維的,大自然中的萬物,如朝霞余輝、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無不觸動著他們的內心世界,成為開啟形象思維的源泉。如教學《春天的發現》,教師可以把語文課堂教學與現場性的觀察、思考、感悟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觀其形,聞其香,賞其色,借助大自然鮮活的景物激活相關詞語,讓諸如翠綠的柳樹、如茵的小草、五彩的鮮花、晶瑩的露珠、醉人的花香、頑皮的小魚、快活的蝌蚪等充滿詩情畫意的靈動的語言,自然而然地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生機盎然、有聲有色的春天圖畫。這樣,在現場性觀察體驗中認知的語言就會增添生命氣息,不僅能準確地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運用起來也能達到“語語悟其神”的效果。
二是擴寫性體驗。如教學《北京的春節》“元宵”片段,引導學生借助摹狀詞,如“火紅美麗”“有聲有光”和“各形各色”等展開聯想,展現老北京元宵處處紅火的喜慶景象,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借助文中的摹狀詞展開創造性想象,“親身走進”老北京的元宵燈市,身臨其境般描繪老北京那火紅熱鬧的元宵燈市,展現自己充滿奇思妙想的各種活動,在賞燈逗樂中充分體現“美好快樂的日子”帶來的種種情趣與美好愿望。通過這樣的拓展性寫作,使文本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達到文本因融入“我”的角色而變得鮮活,“我”因文本的情境而開闊視野。
二、挖掘概念詞的接合功能,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概念詞是對摹狀事物的高度提煉與歸納,揭示事物本質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展現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中,概念詞具有接合的功能,是促進學生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的重要信息源。教師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入手,聯通相關摹狀詞,把握文章的脈絡,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1. 時間的接合。敘事中的時間概念強調過程性,在這個過程性的時間中,既包含著事情發生的某段時間概念,還包含著事情發展的長度或距離。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的“美麗”,憑著語言直覺,學生會發現這個“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容貌的美麗,而且蘊含著她堅定執著、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的精神。如何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間發現并理解這種精神?筆者立足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借助摹狀詞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以“一鍋一鍋”“廢棄”“破棚子”“煙熏火燎”“點點燒痕”等詞語呈現居里夫人“終日”進行科學研究的情景,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就在居里夫人的身邊,從早到晚跟隨居里夫人在極其簡陋惡劣的環境中堅持研究,設身處地地感受其中的種種艱辛與困阻。在學生充分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文中的“終日”與“三年又九個月”兩個時間概念詞聯系起來,再通過這個時間的長度去構建更大的體驗空間,想象文本中沒有描寫出來的種種研究細節,如時刻面臨的健康威脅、經歷屢次出現的失敗、歷盡酷暑嚴寒……深層次地感悟居里夫人“美麗”的豐富內涵。這樣,學生對課文四五自然段的內容就可自主感悟了。
2. 空間的接合。地點或空間元素在事件的構成中具有基礎性、目的性、象征性、解釋性等諸多文化內涵??臻g,作為事物的組成部分,它的性質具有決定和顯示事物的性質,對事件空間元素的再認識是改進語文詞語教學的重要一環。以空間概念詞作為品味點,將跟其有關的描寫聯系起來,便可構成具有獨特意味的語境,幫助學生領會全文,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如教學《一夜的工作》,教師可以抓住“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與陳設“極其簡單”這一對概念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體會室內陳設之簡單與房子本身之高大華麗的不協調,以此作為感悟總理工作作風極其簡樸的切入口。在揣摩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想象,聯系這座房子的來歷——末代皇帝溥儀的攝政王的官邸,再現當年房子的室內陳設是何等的輝煌氣派,然而,當房子成為總理辦公室的時候,其陳設卻是多么簡單樸素。學生在不同空間場景的“游歷”中體驗、感悟,從而品味出這不協調的背后,有著極其不簡單的深刻含意。既被總理的不凡人格所感動,又被作者的匠心獨運所折服。葉圣陶先生說過:“文藝作品往往不是傾筐倒篋地說的,說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罷了,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沒有說出來,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領會它。如果拘于有跡象的文字,而拋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鑒賞一半;有時一半也鑒賞不到,因為那沒有說出來的一部分反而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通過空間的對比體會,學生便感悟到文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從而領會文章語言的精妙。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東城區花園小學)
責任編輯 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