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宏
〔關鍵詞〕 化學;高考試題;特點分析;復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2(B)—0055—01
一、2009年高考化學試題特點分析
1.回歸基礎,回歸教材
“基礎+傳統”是2009年高考化學試題的最大特色。全卷80%以上的題目都屬于基礎題、課本題、傳統題和常規題,不偏、不怪、不陌生。這些試題均可從中學化學教材中直接得到答案或解釋,有利于指導我們的化學教學立足基礎,脫離“題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
2.強調學科內綜合,突出學科主干知識
理科綜合測試時間短、題量少、分值大是它的一個主要特點。因此,為了以最少的題目考查最多的知識點與能力,出題者往往是通過提高學科內的綜合程度、增大知識的覆蓋面,或通過考查每部分的主干知識達到目的。今年試題中的4道主觀題都屬于學科內綜合題,而第6、13(氧化還原反應)、7(溶液和膠體的性質)、8(元素化合物知識)、9(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10(電解質溶液)、11(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12(有機化學)題考查的則是學科主干知識。
3.凸顯特點,求活創新,不刻意聯系實際
今年的化學試題是“原汁原味”的化學題,沒有信息題和STS題,試題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情境創設較為直接,體現了“命題回歸化學學科本身”這一特點。如第28、29、30題中能寫成化學方程式、化學式、結構簡式的地方就要求寫成相應的化學用語,不用名稱,體現了化學特點,而實驗題也考出了化學實驗的特點。
4.更新命題理念,促進新課程改革,注重能力考查
今年的試題中,27題第(1)問畫曲線、第(5)問根據曲線判斷條件,28題第(4)問描述實驗現象,29題第(2)問說明判斷依據等都考查了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實驗的科學性。30題的第(6)問則屬于開放性試題,為考生提供了思維創新的空間,有利于他們的思維個性化發展。這些試題新穎靈活,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推斷和計算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類比推理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
二、2010年高考化學復習策略
1.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以課本為基礎
教師必須準確領會《考試大綱》,收集有價值的高考信息,翻閱大量的高考資料,深入鉆研教材,把握知識體系,有效駕馭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課本為基礎,注重學生的實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讓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掌握化學概念和規律,通過觀察、操作、動手等實踐活動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和原理,通過嚴格訓練掌握化學用語。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注意學生學科能力和學科方法的訓練和提高。
2.起點宜低不宜高
一份高考試卷由難、中、易三類題搭配而成,其中的難題只占10%,中、易題占90%。從高考成績來看,多數學生的化學成績在70分左右,這反映了他們在基礎知識方面存在的漏洞還很多,以致大面積失分。因此,在復習時教師設置的起點不宜過高,應在基礎上下大功夫,少做深、難、怪、繁的題目,引導學生對基本的概念、規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運用。
3.講解宜精不宜多,練習宜少不宜濫
精講精練,講練結合。教師的“講”應建立在學生存在的困難及強烈要求的基礎上,講清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及知識網絡和知識結構,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外,針對學生的實際,解決他們不懂的問題,即解決疑點。只有這樣,“講”才會“精”。而“練”則既要切中教學重點、難點和考試的熱點,又要在學生易出錯和不會的地方練習,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真正解決學生的薄弱環節。
4.注重學習方法及能力的培養
有位日本學者說過:“日本不僅注重學習牛頓,更注重學習笛卡兒。”這是因為前者代表知識,后者代表方法,而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思考思維,其次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并同訓練方法和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既教會他們學習又要給他們傳授方法,包括在解題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的方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