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芳 王 勍 尚 栩

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監管、法規建設、制度安排上,大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從全球范圍來說,食品安全是一個老問題,不僅中國存在,世界各國都存在。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還會存在。所以出現問題并不奇怪,?關鍵是汲取教訓,對癥下藥,從制度建設上切實解決問題。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監管、法規建設、制度安排上,大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對國內相關領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的食品召回制度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法規定,食品添加劑是直接或間接進入食品并成為食品一部分的任何物質。所謂直接食品添加劑,是指直接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質;而間接食品添加劑,是指包裝材料或其他與食品接觸的物質,在合理的預期下,轉移到食品中的物質。根據這個定義,食品配料也是食品添加劑的一部分,這是美國與大多數國家對食品添加劑定義的不同之處。
根據法律規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直接參與食品添加劑法規的制定和管理。因肉類由農業部管理,用于肉和家禽制品的添加劑需要得到FDA和農業部雙重認證。
在FDA的法規框架下,食品添加劑有單獨的申報、審批要求和程序;有規定的適用范圍和使用量;新食品成分等同于食品添加劑,其申報和審批程序與食品添加劑完全相同。食品添加劑只有在獲得FDA認證后才能合法使用并上市銷售。美國規定,未經批準的食品添加劑就是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劑,添加了未經批準的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就是摻假劣質食品,任何違規行為都可能受到嚴厲處罰。
食品召回制度是指食品的生產商、進口商或經銷商在獲悉其生產、進口或經銷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費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時,依法向政府部門報告,及時通知消費者,并從市場和消費者手中收回問題產品,予以更換、賠償,以消除缺陷產品危害。
美國食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門的主導下進行的。負責監管食品召回的是美國農業部所屬的食品安全檢驗署(FSIS)和FDA。FSIS主要負責監督肉、禽和蛋類產品質量和問題產品的召回,而FDA主要負責除此之外的產品的召回。
FSIS和FDA對問題食品可能引起的損害進行分級,并以此作為依據確定食品召回的級別。美國的食品召回有三級:第一級是最嚴重的,即消費者食用了這類產品將肯定危害身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第二級是危害性較輕的,即消費者食用后可能不利于身體健康;第三級是一般不會有危害的,消費者食用后不會引起任何不利于健康的后果,比如貼錯了產品標簽、產品標識有錯誤或未能充分反映產品內容等。食品召回級別不同,召回的規模、范圍也不一樣。召回可以在批發層、用戶層(學校、醫院、賓館或飯店)、零售層,也可能在消費者層次。
美國食品召回制度在兩種情況下啟動:一是企業得知產品存在缺陷,主動從市場上撤下食品;另一種是FSIS或FDA要求企業召回食品。無論是哪種情況,召回都是在FSIS和FDA的監督下進行的,它們在食品召回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德國的肉餡法規、蜂蜜法規
德國十分重視與食品相關的立法和監管。相關法律法規除對食品安全制定普遍標準之外,還針對一系列大眾食品的特點,分門別類地制定了相應法規,如肉餡法規、蜂蜜法規、啤酒法規、酒精飲料法規、奶制品法規等,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以奶制品法規為例,法規明確界定了奶制品的種類,并根據不同種類的奶制品就其生產、包裝、運輸、標識、添加劑、化驗法、同類進口產品管理及違規處罰作出了詳盡規定。
同樣,法規對允許使用哪些添加劑、添加劑的用量以及可以在哪些產品中使用等都有具體規定。食品生產商必須在食品標簽上注明所使用的添加劑。
德國的食品安全監管由各聯邦州自行承擔。德國監管食品安全的最高機構是聯邦食品、農業和消費者保護部,隸屬于該部的聯邦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局負責處理具體工作,指導和協調各聯邦州開展食品安全監督。
2002年,德國建立了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該研究所的具體工作是評估食品、飼料、布料和其他產品對消費者的健康風險,并就有關問題為聯邦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局等政府部門提供專業技術咨詢。此外,該研究所還兼具審批職能,負責審核申請人的申請事項是否會危害消費者健康。
在各聯邦州,食品生產企業都要在當地食品監管部門登記注冊,并被納入風險列表中。監管部門按照風險的高低確定各企業抽檢樣品的數量。每年各州實驗室要檢驗近40萬例樣本,檢驗內容包括樣本成分、病菌類型及數量等。

德國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有義務自行記錄所有原料的質量、進貨渠道和銷售對象等信息。根據這些記錄,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以在短時間內查明問題根源。
如果某個聯邦州的食品監管部門確定某種食品或飼料對人體健康有害,會將情況上報聯邦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局。該機構分析報告的完整性和正確性,然后將結果上報歐盟委員會。報告涉及產品種類、原產地、銷售渠道、危險性等內容。
通過信息交流,聯邦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局可以及時發現風險。一旦確認某種食品有害健康,將由生產商、進口商或者聯邦州食品監管部門通過新聞公報等形式向公眾發出警告,并盡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
除政府機構外,在德國從事食品安全監督的還有德國商品檢驗基金會等消費者保護組織。它們主要通過發布第三方檢驗結果、向消費者提供咨詢以及向商家發布質量認證等方式監督食品質量。
法國食品企業“自曝家丑”
法國是世界農產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早在1905年,法國就頒布了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上世紀70年代,隨著歐洲共同市場的建立,法國以歐盟食品質量安全規章條例為基礎,不斷修訂本國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法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立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全面而細致。1998年修訂的《消費法》涵蓋了食品生產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對產品的標簽、生產和分銷渠道等進行了嚴格規定;《農村法》不僅規范了食品生產企業的衛生環境,而且規定了衛生檢查的內容和產品質量標準,??同時還提出了“從農田到餐桌”可追溯的概念;1998年頒布的《公共健康監督與產品安全控制法》則重新構建了食品質量安全體系,正式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職能分離。
法國食品企業已經意識到,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乃至食品生產過程的衛生標準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為了增強產品競爭力,法國食品企業紛紛將關注點投向食品安全領域,涉及各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控制標準一應俱全,細致入微的檢驗檢測也是貫穿生產全過程。除了自檢外,企業還積極接受來自政府和社會的監督。通常情況下,法國乳制品企業一個批次的產品會保留三份樣品,一份用于政府檢測,一份用于公共實驗室檢測,還有一份留于企業內部直到保質期結束。
法國食品企業對于品牌形象歷來非常重視,因此在其產品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大多數企業會在第一時間“自曝家丑”,同時以誠懇的態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求得到公眾的諒解。例如不久前,法國嬰幼兒乳品企業寶恰樂的一批次嬰幼兒防吐助消化奶粉被懷疑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盡管最終檢測分析報告還未公布,但是出于謹慎,該企業還是在第一時間宣布召回這一批次產品,并向公眾坦陳事件始末以及提出相關處理措施。
在法國,社會參與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公共檢測機構的參與和銷售環節的參與。
法國幾乎每個省市都設有公共實驗室,可以接受各個部門或機構的委托,隨時檢測各種食品的質量,監控當地食品安全。公共實驗室作為公共機構,不與任何企業存在聯系,這就可以保證其檢測結果的公正性,而公共實驗室享受國家和省市的相關優惠政策,在人才、設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也就可以保證其檢測結果的科學性。
銷售部門對于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巴黎市郊一家卡西諾超市的負責人就表示,其實可以把銷售商看做是一級消費者,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就變得可以理解。這家超市的工作人員每天晚上關門前都會把第二天將要過期的食品扔掉。這位負責人說,法國法律規定,每種商品的標簽上都須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凡是使用了添加劑的商品,還要列出其所使用添加劑的詳細情況。判斷食品是否過期的唯一標準就是看標簽上的保質期,而一旦店內有過期食品被檢查部門發現,結果只能是商店關門。因此,在法國,銷售商既是食品安全的監督員,又是食品安全的執行員。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2008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