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國軍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辦學傳統、辦學理念、辦學成果的綜合體現,是由師生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群體文化,優秀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成熟的重要標志。高職教育是我國近幾年來發展得最快的一種教育類型,快速發展的背后隱藏著許多不協調的因素,這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不例外,這勢必會影響高職院校的辦學效果。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復雜化,校園文化作為育人環境,其重要地位日益凸現出來。分析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將有利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外包裝”。它體現著校內全體成員長期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則和尊崇的理念。這種核心理念的形成是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園內的自然體現。從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現狀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
一是將高職校園文化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復制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模式。二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脫離高職培養目標,未能體現高職特色,導致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脫節,學術氣氛與實踐氛圍缺失等。三是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院建設和發展的軌道并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而是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層次上,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學生的課外文化娛樂活動。
2.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不足
建設校園文化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而在實際工作中,學校重視的往往是教學、科研、基建等“硬件”,校園文化建設則被看成“軟任務”。由于辦學經費緊缺,這筆資金不是被“擠”就是被“拖”,最后只好舍“軟”保“硬”。
3.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不力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而現在有些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既無規劃又無分管領導,完全處于一種無序狀態。有些學校只停留在口頭號召上,沒有周密的部署和具體的實踐步驟。
4.高校后勤社會化和人事制度改革帶來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比如辦成人教育、自學教育的院校如何建設“沒有校園的大學校園文化”。再比如院校合并,想要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預期就必須經過一個由磨合到融合的階段,這其中最困難的是對校園精神的定位和辦學思想的融合。還有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實施,走讀生、公寓生、網上教學、民辦大學等新事物大量涌現,都給校園文化的建設帶來了新的矛盾和問題。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1.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1)把“體現職教特色”放在首位。在美化環境、設計和構建校容校貌時,應當更多地體現職業特色,引入企業文化。不一定要有雄偉的樓宇,但必須有寬敞適用的實驗、實訓車間和教學工廠;不一定要有名人字畫,但反映企業文化、職業特色的標識應隨處可見;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教室或課堂,但必須有先進的實驗儀器和實訓設備;圖書館里不一定要有多少名人傳記,但必須有最前沿的專業書籍和企業文化類報刊。
(2)重視校園景觀及雕塑設計。校園景觀及雕塑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裝飾可以豐富和美化校園環境空間,同時又豐富著師生的精神生活。它體現著院校的學風面貌以及辦學的精神理念。每一所學校都可以運用雕塑語言組成自己校園內獨特的人文景觀,致力于精神的表達和環境的改造,從側面體現所處時代和所處地域的文化內容。所以要加強校園整體的布局與規劃,注意園藝、文化雕塑長廊、校史展示廳、讀書廊、景觀石、藝術浮雕墻、景觀雕塑、壁畫、連廊壁畫、科技壁畫等整體景觀效果設計。
(3)進一步規范校園的視覺識別系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校園內的每一塊墻壁都“說話”,讓每一處環境都育人。整個校園就是素質教育的大課堂。要讓學生視線所及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校園內的CI設計與應用主要有:校園CIS系統設計和CIS應用,包括年級板報欄、指示牌、名言警句噴繪、名片、信封、信紙、溫馨提示標語、垃圾箱、公共標識、班級綜合標識、樓層總導示牌、教學大樓導示牌、班級日志、課程表、班務欄等等。
2.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1)堅持依法治校,加強民主管理與監督。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嚴格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建立科學決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機制和完善學院各項規章制度,為教育改革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提高師生員工的法治意識,使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要進一步建設好教代會制度和工會組織,凡屬學院改革與發展范圍內的重大問題和關系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舉措都要征求廣大教職工的意見。堅持院務公開,進一步規范評職評優程序。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原則,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的作用,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高級知識分子的作用,鼓勵他們建言獻策。進一步健全黨委書記信箱、院長信箱、紀委書記信箱、網上信箱、院領導接待日等制度,加強交流、廣開言路,建立起采納良言的工作機制。
(2)與優秀的企業管理制度對接。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大多是在企業基層從事現場管理的技術性人才,他們從事的是團隊性工作,而這些工作有非常嚴格的紀律、非常規范的操作和管理流程、高標準的技術水平和高效率的勞動等要求。因此,在制度與管理方面高職院校必須向現代企業學習和借鑒。
(3)引入國際質量認證體系,規范學校內部管理。ISO國際質量體系要求所有的工作程序必須文件化,強調“寫應做、做所寫、記所做”。這就使管理工作處在封閉運行的狀態下,可以克服當前高職學校管理中存在的隨意性、隨機性和形式性,保障了學校工作的計劃性、落實性和有效性。ISO國際質量體系要求編制學校《質量手冊》《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體系性文件,要求日常工作必須依文件要求執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記錄。明確職責,強調過程管理及過程控制,把高職學校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縮小高職院校與現代企業之間管理水平的差異,有利于塑造與企業接軌的校園文化,培養出現代企業認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它包括學校的歷史傳統、人文精神和辦學風格等方面,集中地反映了一所學校的本質和個性特色。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久遠的。校園精神的確立需要經過一個發展過程,因此塑造校園精神、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1)積極開展對校園文化的理論研究。在廣泛發動和組織師生員工深入研討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學院精神,樹立校園文化全員共建、全體師生受益的意識,使之對全體師生發揮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實行文化的“校企結合”。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要求高職學院的辦學與就業市場實現“零距離”對接,這就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融合。“校企結合”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吸納優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即團隊協作精神、客戶至上、平等對待員工和激勵與創新的理念。二是學習研究企業文化。三是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到學生的專業素質、行為習慣培養等都要滿足企業的要求。學校的管理包括教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等流程都要向優秀企業學習。要與優秀的企業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
(3)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要充分發揮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職業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要成立學院網絡建設管理領導小組,進一步健全網絡信息管理的相關制度,進一步加強校園網絡管理隊伍建設,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動權,使網絡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陣地。
在現階段,重提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相當緊迫和必要的。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在多維變化的過程中,通過辯證批判的取舍、經過提煉和升華而形成的具有核心意義的辦學精神和方向,它能促進整個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變革,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職業意識,是學校培育高技能人才所必須的獨特財富和資源。建設校園文化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行為實踐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讓學生的身心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和完善,并體現出鮮明的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張群生,梁金鳳.高職教育應注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20).
[2]許晟.略論高職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及其實施方案[J].教育與職業,2007(06).
[3]包發根.將優秀企業文化融入學校—高職院校如何全方位、深層次推進產學研結合[J].高等農業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