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 公
打響中國新聞出版改革的“第一槍”
2007年4月,在新聞出版市場化的“風口浪尖”上,中國新聞出版總署迎來了一位具有經濟學背景、長期從事于經濟工作的掌門人——柳斌杰。同年10月,被任命為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才半年的柳斌杰在中共十七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十七大關于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決策,給他極大的鼓舞。
2007年底,在新聞出版總署學習十七大精神的會議上他直言要用改革的辦法徹底解決痼疾,絕不能滿足于在舊的套路上修修補補。他還,由明要敢于觸及舊有的體制和既得利益,并警告說不少單位對于改革還處于等待,觀望的狀態。進入2008年,他在1月2日強調要“通過等級評估、年檢、誠信記錄和兩個效益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做到生死由業績和市場決定。通過市場的方法淘汰長期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的報社、刊社、出版社,解決‘優不勝劣不汰而造成的出版資源難于集中的問題”。可以說,他早就在多種場合釋放信號,且新聞出版總署直以來在文化體制改革上艱難而漸進地推動著,特別是2003年6月開展改革試點工作以來,經過積極探索,為改革全面展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柳斌杰認為,新聞出版產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某些意識形態屬性,而它的一般性,恰恰是它是一個產品,它的生產、加工、制造、包裝和上市,都和其他任何產品沒有兩樣。他的見解十分精辟,很有前瞻性:“進入市場它就是商品,在流通中實現兩個效益,而且只有占領了市場,才能占領陣地,社會效益才能充分發揮。沒有市場何談陣地?所以不應該過分夸大新聞出版業的特殊性。”
很明顯,在他的視野里,新聞出版業是一個具有雙重性的產業:作為一種文化事業,新聞出版傳達的是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一種知識、一種價值觀,表現為觀念形態的東西,但新聞出版業又是一種產品,有一定內容的載體和形式,有一定的市場價值,它又是物質的。為此,他把新聞出版分為公益性的事業和經營性的產業。“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繼續以事業體制來管理,堅持政府主導,搞活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經營性的產業這一部分,要求按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體制的創新。大多數新聞出版單位要求作為經營性的產業走向市場,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2008年6月26日,中央在京出版單位新聞出版領域體制改革培訓班上,柳斌杰面對參加培訓班的在京近200家圖書和報刊出版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以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為背景深刻分析了新聞出版領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對新聞出版領域體制改革下一步的目標和配套政策做了系統的闡述,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出版領域體制改革的線路圖和時間表。
“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汲取了過去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凡是轉企的,首先必須核定資產和明確產權,原來投資的多少,或是在經營過程中增加的資產,都要通過市場中介機構進行嚴格地評估,保證資產不縮水。報業品牌、版號、書號、刊號,這些資源是國家壟斷資源,在轉企改股經營活動中,這些無形資產不轉讓,仍然屬于國有報社、出版社,是國家專屬權。內部進行股份制改造時,國有資產不量化到個人,不允許個人持股,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性。”曾在企業長期工作過,特別是在大型企業出任過一把手的柳斌杰在出版發行單位轉企改制過程中,一再強調要全面清產核資,摸清家底,評估無形資產,合理界定產權歸屬,做好國有產權登記等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提出進入企業軌道、運行正常的出版發行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資本運行機制,盡快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提高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出版發行企業,通過上市融資或其他方式跨行業融資,培養我國出版傳媒行業的戰略投資者,整體提高出版傳媒業的跨國競爭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今天的改革,就像我們當年參加長征一樣,是對革命者最基本的考驗,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懂經濟、又勇于改革的柳斌杰希望新聞出版系統的廣大干部在深化改革中敢于解放思想,打破條條框框;敢于突破難點、觸動現有利益格局;敢于打破常規,勇于承擔風險,以實際行動推動新聞出版行業打好改革攻堅戰。
破解“讀書難”與網絡侵權難題
閱讀是傳承文明、更新知識、提高民族素質的基本途徑。一個人閱讀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他的成長、職業能力和他對社會作用的發揮,一個國家國民閱讀率的高低,國民閱讀力的大小,直接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強弱,影響到全社會的總體文明程度和創造能力。柳斌杰指出,一個不尚閱讀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柳斌杰通過調研、分析認為,如今,雖然傳統紙質圖書的閱讀率有所下降,但從整體上看,圖書、期刊、報紙、網絡等各類媒體綜合閱讀率和接觸率是在不斷上升的。他認為,閱讀載體變遷是媒體和技術共同發展的結果,傳統紙質閱讀和電子、網絡等相互替代,只是改變著人們的閱讀形式,而不是影響人們的閱讀力。“與紙質閱讀相比,網絡閱讀有其優勢,一是快捷,無地域限制;二是信息海量;三是環保、經濟;四是形式更多樣、更豐富;五是更加個性化、互動化,能滿足讀者多元的閱讀需求。因此,從發展趨勢看,網絡閱讀以其擁有的優勢,將在閱讀中占有越來越高的比例,這是技術發展的趨勢。”同時,他認為還應看到網絡閱讀由于信息海量、缺乏篩選,會給人帶來選擇的困難,也容易導致呈現出“淺閱讀”。
為了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讀書難”的問題,從2003年開始,柳斌杰就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于是,新聞出版業面向農村,為“三農”服務,探索一些能夠給農民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辦法。在總結這些年來送圖書下鄉、農民文化服務各方面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建設“農家書屋”工程的設想,先后在甘肅、貴州等西部省市做了兩三年試點,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書屋關鍵不是屋而是書,所以保證書的質量和農民的需求對路是最大的問題。農民需要的是黨的政策、實用技術、衛生健康知識、科技以及文藝類的書籍。在‘農家書屋圖書的選擇上要進行非常精細的挑選,確定一批農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書,保證需求對路。”
通過改進管理、完善服務,加快推進新聞出版業最終形成“兩個格局,三大體系”:即形成一個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聞出版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開放格局;構建宏觀調控、依法管理的行政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覆蓋全面、傳輸快捷的傳媒體系——這是柳斌杰的夢想,也是所有新聞出版人孜孜以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