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果 陳 晰
11歲的“留學生”
李開復祖籍四川。出生于臺北。1972年,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家人把11歲的他送到了美國。在風光秀麗的田納西州,有一個小鎮橡樹嶺,李開復就讀于這里的一所天主教小學。來美國的第一年。還沒過語言關,聽課像聽天書,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就在下而看武俠小說。一年后,他基本上適應了英文環境,開始了正常的學習。
從此,這所學校出了一個數學天才。他總是在各種數學比賽中獲獎,功課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第一名。高中時,學校安裝了一臺很舊的IBM電腦,李開復對它著了迷,他常去那里玩,寫游戲,做運算。在電腦神奇的世界里,他感到其樂無窮。
選擇大學專業時,他也曾經根據“世俗”的標準,選擇了法律專業。可是讀了一年多以后他發現自己對法律毫無興趣。“專業課上提不起精神,甚至想把枯燥的課本扔到教授身上。”他迷上了打橋牌,一星期打30個小時,法律沒學好,卻成了北美一等的橋牌高手。
經過老師的鼓勵和審慎分析自己未來的成長目標后,李開復在大二決定轉入計算機系。1970年代,計算機還屬于新事物,哥倫比亞大學的計算機系也剛剛創立,不到30人。從受人尊敬的律師到一個前途不明的“計算機工作者”,李開復轉專業的風險可謂不小。朋友們勸他謹慎考慮,但是他思考后的結果是: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并不感興趣、沒有成就感的領域。一輩子從事一份沒有激情的工作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李開復實現了他的諾言。他在自己選擇的計算機專業領域一路走來,成為頂級的專家之一。現在回想起來,李開復感慨:“若不是那時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計算機領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從蘋果到微軟
從1990年到1996年,李開復在蘋果電腦公司工作了6年,從語音組經理到多媒體實驗室主任,再到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這一路的升遷與他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密不可分。
1997年,比爾·蓋茨來到中國訪問。在清華大學與學生的對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終下定決心,投資8000萬美元在北京設立微軟(中國)研究院,要使微軟在海外的第二個實驗機構成為世界級的,亞洲最高水平的軟件科技研究院。
正在比爾蓋茨尋找一個“既懂研究,又懂管理”的人來擔當此重任時,他遇到了李開復。在華人研究員、同時也是李開復的校友黃學東的極力動員與推薦下,1998年李開復加盟微軟,負責在中國組建研究院。這段日子可以說是李開復在微軟最開心的時光之一。他不僅從海內外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來到中國研究院工作,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公關活動,改變了微軟在國人心中的霸權形象,他被稱為微軟的“親善大使”。
轟動世界的跳槽
2000年李開復升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成為比爾·蓋茨身旁7位核心智囊團成員之一,也是微軟王國權力最高的華人。但是,他還是做了另外一個選擇。2005年,李開復轉而加盟Google,身兼全球副總裁與大中華區總裁重任。這個轟動世界互聯網界的跳槽事件引起外界的猜測和不同版本的解讀。李開復說:“我離開Google時,只帶走了一個人——我的秘書。”他婉拒別人的追隨,是因為留在谷歌的待遇更加優厚。
“我對微軟的工作并沒有特別不滿意,到我必須要走的地步。當然微軟越來越大,大公司難免有一些官僚,這是一個原因。而另一方面,我在微軟工作了7年,做同一個工作做7年,能學習的地方不是很多了。”之所VAT決心加入Google,還是因為這個互聯,網的新旗幟給他帶來的震憾:“我認識的許多朋友、資深的研究者和科學家,他們在加入Google后,原先的憔悴消失了,他們充滿活力,他們上班就像在享受。每一個人都那么充滿激情。在Google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做什么,然后通過大家的興趣結合成一個個團隊。”
此次因跳槽而引發官司,很多人為此質疑李開復一直倡導的“誠信原則”,認為他的跳槽是有違他曾經的承諾,有悖于他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在李開復看來,誠信或者忠誠,并不機械等同于終生服務一家公司,“對企業誠信是員工的義務,它包括保守公司機密,執行公司計劃,敬業,有責任心等等,然而,一名誠信的員工更應該是一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的人,而不是依附企業的苔蘚植物。雇主與員工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兩個獨立、平等主體問的契約,只有當雙方都認為對方是自己的最佳選擇時,這個契約的效果才是雙贏的。相反,當這個契約變成人身依附時,企業就變成了可以混日子的大鍋飯,個人就變成了失去選擇權利的現代奴隸。”
一不小心成了“校園教父”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始于1990年,那時他受聯合國邀請來華演講兩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講結束時,滿屋子的學生都不愿離去,不斷拋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們的熱情讓他感動。
2000年8月,一紙調令,李開復被召回微軟美國總部,臨行前的一件事,更讓李開復堅定了從事自己“第二職業”——關注中國學生和中國教育的想法。
曾有人略帶質疑地指稱:李開復不是一個企業高管,更像一個大學導師。對此,李開復毫不介意,他多次公開表示:“我希望我的墓志銘上不是說李開復是科學家或企業家,而是說李開復是一個熱心教育者,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經過寫作、講座、網站,幫助了中國青年學生,他們親切地叫他開復老師”。
漸漸地,“開復學生”形成了一個虛擬化的龐大群體,他們在寫信或提問時總喜歡以“開復老師,我是你的學生”來開頭。很多重要人物與李開復的相識,竟然都是被自己的孩子所引導的。這位企業高管在本職工作之外的“不務正業”所產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他的正業。
放棄“金飯碗”自立門戶
2009年9月7日,北京中關村清華科技園。剛剛辭去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職務的李開復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要做一個新的“天使投資”公司、創新產業平臺。公司會招聘大約110名李開復認為最佳的創業者,工程師、創業團隊人員,從他們的創意中篩選20個組建項目,投入資金進行不超過9個月的孵化,最后PK出5個項目,成立子公司,一年之后獨立運營直到上市。在李開復的規劃中,未來5年的投資總額將達到8億元,它叫做“創新工場”。
他辭職的念頭,是2008年年中產生的。“Google已經足夠偉大,如果給我任何一家跨國公司中國區的負責人去換,我都不會去。”“如果非要說谷歌中國有什么變化讓我不再眷戀了,那就是他變大了,這不是谷歌的問題,而是我發現自己永遠在創業時最有激情最快樂,1998年創辦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時候,2006年創辦谷歌中國的時候,而現在我的興奮度會降低。”
“中國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缺少情商培養、視野不寬、不夠主動等問題,主要是偏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造成的。我創建‘創新工場,就是希望將中國本土人才的創新能力、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國際化的創新運營體系結合起來,嘗試一條全新的‘批量創新之路。”再次華麗而高調地轉身的李開復說:“創新是中國崛起不可或缺的一環,青年一代是創新的主角。如果讓年輕人在更注重素質培養的教育體系中成長,如果為青年創業者提供最好的創新平臺與產業環境,將年輕人的創新激情轉化為市場上的成功,也許,不久的將來,中國就會涌現出一大批全球化的高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