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珍
徐強是2003年沈陽電大金融專業的畢業生,現任沈陽鼓風機集團齒輪壓縮機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先后榮獲了“全國杰出青年崗位能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諸多榮譽,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他創造了國內大型齒輪加工的最高精度,被業內人士稱為“徐強精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
條條大路通羅馬,徐強用自己的成才之路為這句話添加了精彩的注腳。
1989年,徐強在別人眼中是一個失意的高中落榜生,沒有擠上萬人爭搶的大學獨木橋。樂觀的他卻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總會干出一點事情來,總有地方證明自己的價值。
一年之后,徐強考入沈陽鼓風機集團技校的數控大專班。這是沈陽鼓風機集團為培養技術骨干專門設立的學習班。從技校畢業后,徐強走進沈陽鼓風機集團,成為該集團的一名技術工人。
“從進廠的那一天起,我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復合型技術工人。”徐強說。他說到做到,在學徒期間,徐強細心解讀齒輪加工工藝文件,研究加工工藝流程,總結如何進行工藝流程的優化方法。他如饑似渴地補習英語,以便熟讀有關齒輪知識方面的書籍,增加齒輪知識的積累……他通過各種渠道來積累經驗和技巧,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達到了規定期為一年的出徒水平。
徐強既學常規的機器操作方法,也經常琢磨非常規的竅門,“我自制的一個軸類齒輪上頂尖誤差校驗打襲桿,不僅適用磨齒機加工找正,也適用于其他機床上頂尖的檢修和加工找正。”徐強說,十幾年來,他共提出臺理化建議、技術革新、解決生產關鍵問題50多項,并擁有“齒輪高精度對研”、“數控齒輪加工機床操作”、“高標準齒輪檢查”等許多絕活。
2001年2月,沈鼓集團準備從德國奈爾斯公司進口一臺價值1280萬元的數控立式成型磨齒機。企業領導決定讓技術尖兵徐強參加這次驗收培訓,將來操作這臺設備。徐強深感責任重大,他翻閱了大量技術理論書,并向老師傅取經。在去德國的飛機上。10個小時的行程,他看了10個小時的資料。
在德國,交到徐強手上的是足有一寸高的一份英文版操作手冊。隨行的翻譯看了一眼手冊后便皺起了眉頭,“依我看,即使讓一個專業的翻譯來翻這本書,起碼也得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因為很多專業術語在詞典里根本查不到。”
但徐強明白,沒有那么長的時間等待,一切都要靠自己。當時還只有高中英語水平的徐強,在兩周的時間里,靠著一本中英詞典憑著一股鉆勁把這本天書般的操作手冊從頭到尾通讀了三遍。“那14天我每天只睡兩個小時的覺,根本連時差都不用倒,困了就靠咖啡頂著,后來喝咖啡都喝拉肚子了……”現在想起來,那段日子依然歷歷在目。
從德國回來后不久,徐強就把那本英文操作手冊翻譯出來了。后來,當德國專家來沈陽安裝調試機器時,徐強一直跟著干,碰到不明白的就問,最初那位德國專家的態度非常傲慢。一次,徐強和這位德國專家一起做磨削精度驗收,在程序編制過程中,憑著自己過去的經驗和對操作手冊的理解,徐強發現對方輸入的齒輪螺旋角有問題,可德國專家卻不耐煩地說:我們從來都這么輸入,徐強保留了意見。過了一會兒,對方似乎也意識到自己出現了錯誤,不得不打電話向總部求證。電話打完后,他紅著臉找到徐強說:“徐,你是對的,感謝你給我指出了這一失誤,不然,后面的麻煩可能還要大。”
這位傲慢的德國人從此改變了對徐強的態度,后來,他和徐強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臨回國前,他留給徐強一句話,“這回來中國是我教你,下回可能就是你教我了,因為你是最棒的技師。”
電大的溫馨記憶
從德國回來后,徐強意識到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不足,誠如他在電大30周年慶典中的發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在實踐中感到企業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以當時的能力應對現代化工業發展有些力不從心。為了進一步適應企業的發展和社會需要,懷著對新知識的渴求,2001年我再一次邁入了大學的校園,在沈陽電大攻讀開放教育金融學專業。”
三年的電大學習,是徐強人生道路中重要的一段經歷。“那時候半工半讀,平時上班,周末去電大上課,時間安排的很滿,但是很充實。”徐強說:“之所以選擇攻讀金融行業,是因為對這個感興趣。”
盡管徐強在齒輪加工方面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但是他更想在知識域的寬度上增加一些。或許,這是他內心深處的個性使然,永遠追求前行,永遠要求進步。
“電大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時隔幾年后。徐強回憶起電大的學習經歷依然感觸頗深,“如果是純粹的校園學習,很容易走入理論與實際無法結合的境地。但是電大教育,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點,因為前來學習的人都有不同的工作經驗與經歷,能夠很好地結合自己的所需進行學習,而且,電大的老師匯集了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我們可以聽到很多名校名師的課,這是在大學里學不到的。”
電大寬松的學習環境也是徐強津津樂道的,在電大,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不像普通學校那么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為平等與順暢,自由的討論氣氛與學術交流,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徐強的知識面。“三年工學相間的求學之路,我們聆聽了諸多名校名師的諄諄教誨,享受到了電大老師貼心周到的服務,學校老師的不倦教誨、同學同志之間的熱情幫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使我的專業技能、管理能力、知識結構有了很大提高。三年電大學習生活更是培養了我在公司管理崗位上所需的領導才能。”在電大20周年慶典上,徐強這樣說,他也說出了許許多多電大學子的心聲。
創造徐強精度
電大畢業后,徐強在自己的業務鉆研方面也開始更上一層樓。2004年,有一個加工項目,讓徐強創造了國內齒輪加工方面的奇跡。
當時客戶要求生產的是一個大型齒輪,設計精度是5級。加工過程中,徐強一邊操作,一邊告誡自己,一定要細心細心再細心。徐強的責任心得到了回報,產品檢驗證明,他加工的齒輪不僅滿足了客戶的精度要求,而且居然達到了4級!信息反饋到德國,德國的專家贊嘆說:“雖然我們的設備可以達到這個精度。但很難真正在操作中實現這個精度,徐強的技術令我們感到吃驚,這簡直是個奇跡!”
從此,“徐強精度”揚名海內外,在他的努力下,過去這種無法加工的高精度齒輪,現在已經成了沈陽鼓風機集團的常規產品,并且每年能為企業創造4000多萬元的價值。
徐強出名了,很多外企紛紛前來挖他,其中就有當初徐強前去取經的德國廠家。他們開出的待遇很高,可徐強搖搖頭拒絕了。“很多人問我心動過嗎?我承認,我聽到這些數字的時候心動了,但是很快就平靜了因為我知道,‘徐強精度不是我個人的榮譽,它屬于集團,屬于中國企業。在沈陽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中,我要讓更多的青年產業工人掌握‘徐強精度”。
也有企業高薪請他做外聘技術指導,他也一一拒絕了“那樣做會分心的,結果是兩邊都對不住,何苦?”他將滿心的熱忱與忠誠都獻給了自己的企業,“在我們集團工作,我很有成就感,很自豪,這是那些企業和金錢很難給我的,人都需要歸屬感,是不?我們的集團就是我的歸屬地。”徐強說。
從追求什么?可能每個人骨子里都有獲得認可的那種榮譽感,因此,做每件事情,我都力求做到最好。我想證明,我想并且我能做成!職業沒有高低之分,好壞之分,在每個崗位上只要扎實肯干,一定會有收獲。
年近四十的徐強仍然喜歡看書充電,收獲諸多榮譽,他沒有一點自滿,“當外在榮譽給予自己的時候,其實自己的壓力也更大,”徐強說:“當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你的時候,你只有更努力,才能不辜負別人的期望。”
如此自強,如此清醒,如此努力,徐強的人生,還有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