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剛 付 曉
摘要:金融工具按發展順序分類可分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而衍生金融工具相對于基本金融工具而言要復雜得多。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要求現行會計計量基礎勢必進行創新,公允價值勢必成為未來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模式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
傳統財務會計的計量長期遵循歷史成本原則,即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在資產處置前保持其入賬價值不變。歷史成本反映了資產或負債交易時的歷史記錄,所以在企業永續經營的前提條件下,歷史信息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是傳統財務報表體系的基石。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與發展對這一基石提出了挑戰。
我們可以將衍生金融工具合約簽訂時的合約價值理解為歷史成本,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計量并不違背歷史成本原則。真正對歷史成本造成沖擊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確認時的計量問題。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約標的物,如外匯、債券、股票等都是市價活躍的金融商品,它們的價格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合約的價值。如果奉行歷史成本原則,將歷史成本維持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權利和義務履行并解除以及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被終止確認,那么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過程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就無法從會計報表中獲取足夠信息來清楚地了解會計主體現在可能承擔的權利或義務、風險或收益。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與特征
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可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它是一種金融工具,它自然擁有金融工具的一般特征;其次,它的價值取自或派生于相關的標的物的價格及其變化。
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不要求初始投資,即使有也相對較少。如金融遠期合約和利率互換,在初始時并不需要多少凈投資。合約的權利與義務是伴生的并且往往是“絕對值相等而符號相反”,這使得其初始確認值為零。(如果不考慮其相關費用如期權費等)IASC在其發布的《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做了細致描述。
2 我國現行會計體系在金融衍生工具風險防范中受到的沖擊
2.1 現行會計體系在衍生金融工具風險防范中受到的沖擊
現有會計體系是在金融衍生工具尚未大規模展開的時期制定的,與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況,揭示其潛在風險的要求還相去甚遠。現有會計體系中,會計要素定義并不明確包含金融衍生工具資產、金融衍生工具負債,以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為原則會計確認標準不能適應金融衍生工具確認的要求,歷史成本原則也不適合作為衍生工具會計計量基礎。
2.2 金融衍生工具的會計確認受到的沖擊
現行的會計理論強調:只有當會計要素產生于過去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并且所產生的會計要素涉及未來經濟利益,方能對其進行確認。然而,執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實質是買賣雙方簽約和履約的過程。
2.3 金融衍生工具的會計計量受到的沖擊
所謂計量是指決定資產負債表或損益表中已確定報表項目的貨幣金額的過程。傳統會計理論的計量基礎是歷史成本,要求只對過去發生的交易和事項的貨幣金額進行計算和記錄。在現行會計體系中,作為計算履約金額基礎的名義本金額由于沒有發生確實的轉移,而不能出現在會計分錄中。符合計量條件的只有合約中的權利金和保證金。然而,由于權利金和保證金金額往往不能同合約執行金額,或者風險爆發后造成的損失金額,或者更甚的徹底喪失的情況相比,依照歷史成本進行金融衍生工具的計量顯然會造成事實上的信息失真。
2.4 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受到的沖擊
除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問題,現行會計體系在金融衍生工具風險防范方面表現出的薄弱環節還包括衍生工具的披露,即會計列報問題。在正確的會計確認和計量之后,只有通過有效地途徑報告給企業會計信息的相關人員,會計在金融衍生工具風險防范中所起的反映性作用才是完整的。
3 公允價值——未來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模式
隨著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重大缺陷(缺乏相關性)的逐步暴露,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漸漸引起人們的日益關注。公允價值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IASC將其定義為:“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
3.1 以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符合現代會計目標
現代會計目標應是以“決策有用觀”為主,兼顧“受托責任觀”。在“受托責任觀”下,歷史成本模式計量衍生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會計信息對于投資者和信貸者而言變得毫無意義。
3.2 以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與資本保全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資本保全的概念起源于經濟學中的保持同等富有程度概念。英國的經濟學家希克斯認為,一個人的收益就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前提下可能消費的最大金額。可見,收益的概念是建立在企業資產保全概念基礎上的。
在歷史成本模式下,資本保全的概念模糊不清。企業利潤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業的全部收益,因為以現時價格計量收入,而以歷史成本計量費用,所以所耗成本不能得到真正的回收。在以公允價值計量所有的衍生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情況下,資本保全的含義十分清晰。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公允價值的增加代表著在保持所投入的衍生金融資產的價值后可以分配給業主的金額。因此,衍生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增加就是一項收益,當事項發生時,無論損失或利得是否實現,都要將其反映在財務報告中。
3.3 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信息比歷史成本信息更加具有相關性
會計信息有兩個主要質量特征:相關性和可靠性。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總是要求既有可靠性又有相關性,但相關性和可靠性往往很難同時兼顧到,這兩個質量特征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對于衍生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計量而言,相關性才是最重要的質量特征,因為對許多創新工具而言,增加可靠性(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衍生金融工具)往往會使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根本不相關。
3.4 混合計量導致會計信息不可比,套期會計過于復雜化
美國FASB認為,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可能是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了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并用的設想,即大多數衍生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大多數衍生金融負債仍采用歷史成本或攤余成本進行計量。認為這樣可以依據管理者的意圖來確定計量基礎,然而,這種會計處理方法很可能增加報告盈余和權益的波動性,從而不能真實地反映金融機構的基本風險管理情況。如銀行所提供的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的財務信息會誤導報表使用者。另外,它也使得套期會計變得越來越復雜化,難以適應創新金融工具的發展。因此,公允價值勢必成為未來衍生金融工具計量模式的發展趨勢。
結論
在我國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發展相對落后的時期,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衍生工具會計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我國金融衍生工具及其會計理論發展的捷徑。當然,結合我國現實情況發展起來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必然有其自身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吸收和借鑒時,兼顧會計信息可靠性、可比性、真實性的要求,使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在大規模發展起來之前,有可靠的會計理論作為其風險防范的屏障。
參考文獻
[1]章家瑞.《金融創新對傳統會計提出的新課題》,廣西會計,2000.
[2]高秀梅.《金融衍生工具對財務會計理論的沖擊》,遼寧財稅,2002.
[3]李順芝.《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的探討》,2001.
[4]孫麗《如何應對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財務會計模式的沖擊》,財經理論與實踐,2000.
[5]淺議衍生金融工具最佳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臺聲.新視角》200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