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限
摘要: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畜牧業在我國農業乃至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針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畜牧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農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加快畜牧業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是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途徑。以下將針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進行重點論述。
1 畜牧業結構調整的目標
畜牧業結構調整要適應市場規律變化,就必須在結構上突出質量,把提高畜產品質量作為生產的結構靈魂,增加高品質畜產品的生產,增加能夠滿足多樣化、優質化消費需求的畜產品供給能力。因此,要在產品層次、上市層次、貿易層次上進行結構優化。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強化動物產品安全,提高動物檢疫標準,逐步建立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運行機制。畜牧業結構調整總體上要大力發展肉牛生產,積極發展奶牛業,加快發展乳品加工;加強生豬品種改良,發展適應市場需要的優良品種;加快發展優質肉雞生產。
2 實現畜牧業結構調整目標的保證措施
2.1 統一思想認識,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實現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入世后,我們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畜產品除了供應本省市場外,主要市場應轉向省外、國外。要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提高產品競爭力;二是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加入WTO后,要不斷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要加強畜產品的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實現畜產品“包裝規格化、質量等級化、重量標準化”;三是實現由傳統型畜牧業向現代型畜牧業轉化。目前本地的畜牧業仍然以分散經營為主,規模小,競爭能力弱,市場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向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四是實現由速度型向環保型轉變。
2.2 加強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
畜牧業保障體系包括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動物安全體系、飼料生產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
2.2.1 良種繁育體系
加大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實施畜禽良種工程。要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逐步形成一套以市場競爭為基礎的、穩定合理的投資機制。鼓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興辦畜禽繁育企業,逐步建立和完善種畜禽生產經營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種畜禽管理,強化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種畜禽經營行為,加快推行種畜禽品種標準和質量標準,開展種畜禽測定工作,提高種畜禽質量。
2.2.2 動物安全體系
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動物疫情測報、診斷監測和獸藥殘留監測系統,繼續組織實施好動物保護工程。增加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的專項經費,落實防治預案,強化對飼養、流通、屠宰等環節的防疫檢疫監督,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與流行。建立完善的動物衛生質量體系,開展畜禽產品安全監督和檢測,將畜禽產品安全納入法制化、標準化管理軌道,確保畜禽產品衛生安全。
2.2.3 飼料生產體系
在繼續抓好農副產品利用的同時,促進專用飼料生產,培育和發展飼料工業,填補本地飼料加工企業的一些空白,提高飼料加工的整體效益,確保飼料質量與安全。
2.2.4 信息服務體系
建立現代化的信息傳輸網絡,實行畜牧業信息發布制度。盡快實現省地縣畜牧部門之間的計算機聯網,逐步形成現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傳播系統,加強對畜牧業經濟運行狀況的監測和掌握,引導生產者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實現生產與消費結構的對接精準化,防止畜牧業生產大起大落。
2.3 充分依靠科技進步
畜牧業結構調整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質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利用科技增收計劃等,推廣一批重大先進實用技術。采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設畜牧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推廣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普及。加強對畜牧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采取短期培訓、崗位培訓、綠色證書達標培訓相結合,更新知識結構,充實養殖技術知識,提高勞動者素質。
2.4 加快畜牧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生產與市場的接軌
畜牧業產業化主要以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等為特征,產業化有利于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水平,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本地畜牧業產業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必須借鑒發達地區產業化成功經驗,為我所用。加大畜牧業加工項目的協作,高起點、高標準、上規模、上檔次,建一批禽蛋和肉兔加工項目;要大力發展“訂單畜牧業”,組建營銷協會,不斷拓寬營銷渠道,使畜牧業產品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提高畜產品附加值。
2.5 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草地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資源,要堅持草地保護、建設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加大人工種草、改良草地和圍欄封育的力度,科學管理,合理利用,進一步防止草地生態惡化,全面提高草地生產能力,促進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2.6 加強市場建設,搞活畜產品流通
繼續堅持放開市場、多渠道搞活畜產品流通的政策,鼓勵產銷直掛,堅持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鼓勵各類生產合作組織、經紀人、技術服務組織參與畜產品流通,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加強畜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建設和規范畜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加強管理,逐步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畜產品市場體系。
2.7 大力推進畜牧業產業化
一是依據各地資源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具有指導性、預測性和前瞻性的畜牧業結構調整規劃,確立主導產業,搞好區域布局,確定優先發展的重點;二是突出扶持和抓好龍頭企業建設,注重畜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建設,爭創名優品牌,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三是重視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加快規模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突出特色基地建設,壯大基地規模和實力,形成產品集中、量大質優、產銷通暢的優質畜產品基地;四是完善產業化運行機制,通過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
2.8 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采取各種措施,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一要加快步伐加強獸藥殘留物的監測工作,包括進一步完善獸藥殘留監測體系,完善畜產品和飼料中藥物的檢驗方法,完善獸藥使用的停藥期規定,建設獸藥安全監測網絡;二要加大疫病防治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消滅或控制影響畜產品出口的各種疾病,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杜絕國外的疫病傳入國內;三要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使用違禁藥品的經營者和使用者,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文泉.化隆縣畜牧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措施.
[2]周勇,羅若愚.對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幾點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