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費加羅報》1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投身征服海洋 中國這次護航雖然只有2艘驅逐艦和1艘后勤補給艦,但中國的決定卻很有象征意義。
在外交方面而言,中國首先在國際重大事務方面開始完全介入,正如中國一個學者所說,中國在國際上擔當責任了。在軍事方面,中國也跨出一大步。這次是真正軍事行動,但風險是由于首次進入遠洋,西方海軍會密切關注其表現。盡管中國海軍在紙面上的艦隊總噸位很驚人,但他們十分現代化的艦艇很少,戰術上的能力還有待證實。
在海洋方面,中國的信號是明確的:它有意逐步建立新的海上雄心。原因首先是始終存在的臺灣問題,還有成為地區霸權的意圖和保衛海上能源補給線的考慮。世界經濟危機和美國遇到的困難增強了中國人這樣的觀念:亞太地區力量重新平衡的時候來到了。在美國,已經有聲音提醒說美國第七艦隊的優勢會因中國海軍力量的上升而受到威脅。
歐洲戰略情報公司CEIS的奧利維埃·扎杰克指出:2006年第五個白皮書顯示了在1990年以來北京對海洋事業的重視。資金手段和艦船也不斷增多。12月23日中國國防部長第一次正式證實中國有意建造航空母艦。這樣的做法是不同凡響的,因為過去這個問題人們回避以避免刺激鄰國。一位專家指出,使用航空母艦需要對非常復雜的武器系統進行同步協調,這需要時間,而且中國人要把自己的技術和俄羅斯的技術聯系在一起,未來中國的航空母艦將是中等規模的。這就沒法和美國大型航空母艦進行挑戰。但這樣的軍力足以成為地區的強權。
在中國14500公里海岸線上,挑戰和摩擦并不少。與對海洋有強烈雄心的印度一樣,日本是在該地區海洋力量方面的主要競爭者。在派出艦隊打擊亞丁灣海盜時,中國就比日本得分多,后者還由于有憲法的限制猶猶豫豫。
如果說長久以來中國人主要在近海“綠水”上經營的話,現在他們越來越開始到“藍水”里開拓了。哥倫布的船隊和鄭和的不能比,中國將“第一次全球化”、也就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讓給了西方人。但現在,中國讓人知道它有意參與新的世界重大行動了。(姚蒙譯)
香港《南華早報》1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距離海軍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中國真想成為西方和亞洲權力政治中的主要參與者,它將需要一個可信賴的基礎來釋放并維持其在該地區的海洋和空中力量。在這個戰略上,美國是代表者。它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
總部位于巴林的美國第五艦隊經常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以及大西洋艦隊輪換艦只。美國在非洲的吉布提擁有軍事基地,美軍艦隊也能夠出入地區其他港口。在新加坡,美國也正在同新加坡協商獲得海軍艦隊和空軍飛機利用新加坡基地設施的權利。一家美國物流集團計劃向美國第七艦隊供應食品、軍需品、燃料和備件。▲ (伊文譯)
環球時報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