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德、日、俄、英特約記者 陶勇 青木 孫秀萍 喬生 鄭潤宇 紀雙城 ●本報記者 胡笳 ●汪析 柳玉鵬
中國14日公布的2007年GDP數據最終核實結果,似乎陡然改變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的位置。西方媒體率先驚呼中國經濟已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盡管西方有人出于偏見懷疑中國最終核實數據的“誠信”,但中國經濟的最新吸引力在迅速擴散。德國媒體14日將中國稱作“新的勝利者”,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為中國經濟總量“超日趕美”大膽開列出了時間表:3年內和18年內。雖然中國經濟2008年受金融危機拖累,今年也將面臨挑戰,但美國彭博新聞社20日稱中國是“全球少數具有經濟彈性的國家之一”。中國去年12月出口同比下降2.8%,但歐洲、日本同期出口下降幾乎都在10%以上,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拿到的訂單數量僅僅“溫和下降”讓人感到欣慰(詳見今天第15版)。世界經濟在整體往下沉,中國成為打破郁悶、帶來希望的話題。一名海外中國學者15日對《環球時報》說,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已積累了十幾年的經濟增長,這樣的大趨勢要改變絕非那么簡單。13億中國人都要吃,都要喝,都要住,他們的基本需求便是中國經濟的堅強支撐。
西方開列中國經濟“超日趕美”時間表
美國彭博新聞社14日報道說,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當日公布的數據,中國2007年GDP現價總量達257306億元(約合3.38萬億美元),超過3.32萬億美元的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彭博社稱,中國如今的經濟規模已是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的70倍。自2005年GDP超過英法后,中國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成太空行走的國家,成功舉辦奧運會,還超越日本成為美國國債最大持有國。報道援引花旗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黃益平(音)的話說,“這一數據只是中國成為全球舞臺最重要玩家的又一例證”,彭博新聞社引述的評論還稱,中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世界第三的排名,因為它是“全球少數具有經濟彈性的國家之一”。BBC評論說,14日最新公布的數據再次顯示,中國正朝著超級大國的方向發展。
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解讀更加具體、大膽。該報援引美林證券駐香港經濟學家陸挺(音)的分析稱,“這一超越是不可避免的”。陸挺表示,盡管受經濟危機影響,中國GDP增速也會放慢,但由于發達國家增速放慢更嚴重,中國增長率在新的一年里和發達國家相比,優勢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該報稱,依據美林的數據,2007年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GDP為13.8萬億美元,日本為4.38萬億美元?!叭绻袊^續按照目前速度增長,中國經濟最快將在3年內超越日本,在18年內超越美國”。文章也注意到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難,認為2008年12月份中國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2.8%這樣的數字,增加了悲觀的情緒。對于中國能否成為帶領亞洲走出危機并惠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引擎,經濟學家也有一些爭論。
在日本,“中國GDP超越德國”的消息登上了《朝日新聞》15日頭版。多家媒體也對此事給予了很大關注。雖然一些人對中國經濟增長如此迅速表達了吃驚,但日本輿論總體上并沒有過多擔憂,也沒炒作“中國威脅”。東京電視臺13日晚還在播放專題節目介紹13億中國人的“消費能量”,并稱中國促進經濟復蘇的大手筆,對日本企業來說也是“大好機會”。
在被中國趕超的德國,中國被德國國家電視二臺稱為“新的勝利者”。該報道說,中國有13億人口,GDP超過德國不足為奇,“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德國《商報》說,世界銀行基本認可中國的核實數字,但一名渣打銀行駐上海經濟學家認為,
環球時報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