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盧夢之 田劍威
中國軍艦赴索馬里海域護航,心態最復雜的似乎就是印度。近年來,印度為跨入世界大國的行列,傾力打造“藍水海軍”,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控制印度洋。所有進入印度洋的外部勢力都會引起印度的高度關注。據美國媒體報道,印度已決定在5年內花費30億美元加強近海作戰能力,這也標志著印度將進一步加強在印度洋的存在。那么,印度洋對印度究竟有多重要?它在印度洋到底有多少軍事力量呢?
忌諱外來勢力進入印度洋
在世界大洋中,印度洋是唯一以一個國家的名字命名的。印度德里大學戰略學者查特吉教授聲稱,印度洋對于印度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印度一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脈。東亞國家要運送中東、非洲西海岸的石油回國,其船隊必然要繞行印度半島。以日本為例,它進口的石油88%來自中東,西南航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幾乎每隔100公里就有一艘日本超級油輪航行在這條全長1.1萬公里的海上運輸線上。
自從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積極推行南亞版的“門羅主義”,試圖將印度洋變成“印度之洋”,忌諱任何外來勢力進入。早在2004年,《印度教徒報》直接援引《印度海軍原則》原話,透露出印度海軍“實行更具競爭性的戰略、發展可靠核威懾能力、獲得沿海作戰能力,并控制整個印度洋地區”的愿望。《印度海軍原則》中還明確寫著,印度海軍必須獲得封鎖敵對海軍在印度7700多公里海岸線附近活動的能力,這個戰略要求印度海軍能夠不讓敵方通過印度洋的咽喉點,尤其是馬六甲海峽。
印度想全面控制印度洋
印度國土如同一塊楔入印度洋的三角板,數千公里海岸線上密布著大量天然良港,特別是印度周邊不存在海上強國,因此印度海軍享有得天獨厚的主動進攻優勢。目前,印度海軍由西向東依次分布著孟買、果阿、金奈(原馬德拉斯)、維薩卡帕特南、科欽、加爾各答等大型軍港,同時在靠近馬六甲海峽的安達曼群島新建了布萊爾港,具有“內線出擊”的便捷優勢,就連美國海軍都多次希望獲得果阿、科欽兩港的靠泊和補給權。
按照印度官方的說法,它所擔心的海上威脅主要來自印度洋區域外的海上強國勢力在該水域的海軍存在,還要保持對印度洋沿岸其他國家尤其是巴基斯坦的絕對優勢,特別是戰時要能夠封鎖巴基斯坦的港口。為達成該目的,印度要建立一支具有足夠威懾能力的快速反應部隊,發展航空母艦、核潛艇、新式柴電潛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遠程反潛偵察機等攻擊型武器,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觸犯印度的勢力范圍。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印度海軍現有的135艘主戰艦艇,遠洋艦艇與近岸艦艇的數量比為2︰3,如果考慮到印度南部軍港所提供的地理便利,實際上,能進入印度洋中南部、阿拉伯海乃至波斯灣執行作戰任務的艦艇數量接近60%。根據計劃,印度海軍有望在2012年左右成長為一支具有相當藍水作戰能力的力量,擁有包括航空母艦、常規潛艇和核潛艇在內的大約140-145艘艦船,屆時印度遠洋艦艇與近岸艦艇的數量比將調整為3︰2,不僅能有效控制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還能到達西亞、東南亞甚至遠東地區,控制霍爾木茲海峽、保克海峽、曼德海峽、巽他海峽及馬六甲海峽等重要海上通道。
對中國很警惕
由于印度洋是全球重要的航道,美、俄等大國海軍的調動經常途經印度洋,并經常在印度洋上展開軍事演習。特別是美軍還將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島建設成為一個“戰略島”,以發揮美軍大規模調動的中繼站和補給基地的作用,實現其全球打擊、全球參與、全球到達的戰略目的。由于同俄羅斯的傳統關系,以及近年來同美國關系逐漸拉近,印度對于美、俄兩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的行動并不感到威脅,卻對中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的活動格外“感冒”。此次中國派遣軍艦赴亞丁灣參與護航行動,引起了印度的不安。《臺北時報》稱,新德里方面認為,中國海軍通過打擊海盜,可以為依賴非洲能源的所有國家的利益服務。這樣,中國以并不太大的代價,將自己塑造為地區秩序中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國”。印度自視為印度洋地區最重要的國家,無意將這個位置拱手讓給外人。
美國《防務新聞》稱,由于意識到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有所加強,印度決定必須提高海上作戰能力。印度還采取了拉攏印度洋沿岸國家的做法,意圖封堵中國。此外,印度與美國的海軍合作關系也在加強,兩國海軍實現了在整個印度洋地區的情報共享。美國政府發言人還暗示,在未來幾年內,假如美國參加印度洋地區19個國家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也并不奇怪。▲
環球時報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