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衡
加沙炮火正熾,以色列軍隊和哈馬斯間的互不妥協,導致曠日持久的流血對抗和愈來愈嚴重的人員犧牲與人道災難。對這個老熱點的新沖突,國內不少評論人士和普通民眾十分關注,討論也非常熱烈。耐人尋味的是,在這一問題上,國內輿論出現了壁壘分明的對立兩極。
一派認為“以色列是個邪惡國家”,理由是他們倚仗武力和美國支持恃強凌弱,對缺乏抵抗力的加沙巴勒斯坦人大打出手,甚至不惜殃及聯合國機構和人員,是中東沖突的罪魁禍首和禍事綿延不絕的源泉。另一派則認為是哈馬斯罪有應得。他們長期把“消滅以色列”當作終極目標,此次沖突擴大,證明他們才是中東的“麻煩制造者”。
至于此次開戰究竟責任在誰,同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挺以派稱是哈馬斯率先否定停戰協議,并接二連三往以色列國土發射火箭;挺巴派則稱,要不是以色列封鎖加沙,弄得后者活不下去,誰會沒事亂打火箭?
其實刨根問底地爭論這種“國家原罪”問題毫無意義。撇開遠的不說,即使從以色列建國談起,巴以間的血火情仇,打打停停,孰是孰非,誰先尋釁,復雜得猶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讓人無從答起。
其實與其揪扯這些難以理清的舊賬,不如將更多的關注放在現實和將來,畢竟,死者已矣,我們應對生者負更多的責任。然而對于停火,以色列說,我們要確保以色列國土的安全,只要巴方不再發射火箭彈,不再搞人肉炸彈,我們就停,就開放邊界;哈馬斯卻說,以色列得先開放邊界,然后停火才有的商量。
顯然,如果沖突雙方堅持其底線不退讓,那么停火將永無指望,雙方將永遠陷入死局。不管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恩怨如何緣起,責任在誰,殘酷的現實是,加沙人的血已流淌了近20個日子,對于生者來說,停火是他們望眼欲穿的結果。
而對于世界上其他國家來說,面對這樣復雜的是是非非,爭執“原罪”更是于事無益。這對冤家已爭執了太久太久,卻始終未爭執出個所以然來,又如何能指望這火線爭執,就能一下弄出個階段性成果來?可以說,對于正在戰火中掙扎的加沙人,他們都錯了。在這種時候,局外人需要做的不是選對立場,評判出一個誰對誰錯,而是立即采取一些具體行動,力促停火。
也許以色列軍隊和哈馬斯雙方都背負不起幾千年民族仇恨的重擔,也不應承擔前人留下的民族矛盾舊債,但他們卻有能力、有責任邁出停火的一步,使自己不至于犯下更多、更新的過錯。加沙生靈涂炭之際,爭論那些注定很難有結果的陳年舊賬,實在是大不相宜的。如果沖突雙方覺得這一點十分有必要,非爭論下去不可,那就先停火,再引經據典,心平氣和地以理服人吧。套用一句電影里的臺詞,“21世紀什么最貴?和諧。”▲(作者是國際問題學者。)
環球時報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