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胡又中●本報特約記者 南 蘇
臺灣“總統府”60年來第一次遭檢方搜查,涉嫌泄密的一名“總統府專門委員”15日被羈押。臺“總統府”發言人在兩次講話中都沒有明確表示與大陸有關,但多家臺灣媒體宣稱這是一起“共諜”案。臺灣媒體稱,泄密內容是2008年“臺灣政權交接”的有關情況,也有猜測還涉及可能對臺灣安全構成重大損害的“絕對機密”。間諜事件通常政治性極強,有人解讀這是藍綠陣營的“政治暗樁”爭斗,也有人擔心正在改善的兩岸關系遭到沖擊。民進黨借機攻擊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不過,臺灣“總統府”將這起事件定性為“司法事件”,聲稱“沒有政治考慮”。《中國時報》說,馬英九當局表態謹慎,不愿讓這起事件的效應擴大。
島內炒作“總統府共諜”
15日,島內的四大報紙《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的頭版齊刷刷地出現了“搜查總統府”和“共諜”的火暴字眼,并且紛紛用“破天荒”、“頭一遭”來渲染氣氛。
被熱炒的所謂“共諜案”源于14日下午臺北地檢署率人搜查“總統府”并帶走“總統府”專門委員王仁炳。由于事件敏感,“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14日、15日兩次舉行記者會進行說明。王郁琦證實,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持搜查票進入“總統府”專門委員王仁炳辦公室搜查,查扣相關資料4紙袋,王仁炳被帶走。涉及這起“間諜案”的據稱還有前“立委”助理陳品仁。15日凌晨,臺北地方法院裁定將王仁炳和陳品仁羈押禁見。王郁琦表示,王仁炳涉及泄露2008年“正副總統”交接資料,違反相關規定。王郁琦還說,檢方搜查前已取得“總統府”同意。搜查時馬英九恰好不在場,王郁琦否認馬英九是故意躲出去,并稱馬英九早已知悉情況。
在記者會上,王郁琦沒有表示這次被逮捕的兩人是“共諜”,但島內輿論和很多分析家認定這是一起“共諜案”。《中國時報》15日沒有援引確鑿消息來源,以“據了解”的方式報道了事件經過。報道稱,“國安局在去年五六月間,得知有人在澳門機場交付文件給中共諜報單位,很快查知泄露的文件與總統府有關。特別調閱總統府會客名單逐一過濾,最后鎖定前立委助理陳品仁及總統府專門委員王仁炳”。報道猜測,“一般而言,情治單位偵辦共諜案,都會交由調查局監控一段時間,才會收網。估計偵辦王仁炳案,應已長達數月之久”。《自由時報》也以“據悉”的語氣報道說,“檢方掌握,陳品仁在臺灣吸收特定人士成立共諜網,還有其他共犯在逃,王仁炳曾三次泄露機密資料給陳,陳拿到機密資料后直接將資料傳真給中國情治人員譚剛(音譯)”。報道說,王仁炳應訊時稱,自己沒有泄露機密資料給陳品仁,也沒有收錢。
東森新聞說,王仁炳泄露的公文大都是“國防”以外的機密,“包括正副總統文物移交清冊、政權交接小組名單、總統府內組織配置圖、總統府各局處電話分機表等”。《中國時報》說,王仁炳是“前朝官員”,且工作屬行政性質,并非核心,加上政黨輪替后亦已請調,接觸不到馬政府太多機密文件,即便綠營“執政”時期,王仁炳在工作上也接觸不到“第一手的信息”,包括新舊“總統”交接程序等事宜,王仁炳雖能拿到文件,但也屬最末梢。“事實上,抓王仁炳這樣的人,實在沒必要動作大到進總統府搜查,發張傳票即可,相關單位有邀功爭績之嫌”。15日的《聯合晚報》卻說,“實際上被交付中國大陸情治系統有關臺灣安全的機密資料,并不止于此,據了解,檢調搜查扣得一大箱的機密文件中,‘絕對機密、‘極機密、‘機密3種等級皆有”。
《中國時報》稱,這是“馬英九總統任內第一起共諜案”,“王仁炳案關鍵意義,在于中共諜報單位終于打進總統府了,盡管吸收策反的對象還不是這么重要”。《聯合報》稱,單就王仁炳任職“總統府”,就讓人震驚莫名。以往破獲的案件大多潛伏在軍隊基層或科研單位,能刺探的情報不外武器的研發進度或戰術性能等,危害不算大。“王仁炳案的駭人之處,是因為國家安全會議就設在總統府,政治、軍事、外交和兩岸關系的大政方針,無一不出自國安會。如果王仁炳能夠或準備收集這部分信息,則臺灣的決策思維完全暴露在對手眼前,一旦腦袋被對手看穿,手腳再強壯都是枉然”。
演化成為藍綠政治戰
“大陸間諜”多年來在臺灣是一個極敏感的字眼。從蔣介石到臺灣后,“保密防諜”就是臺灣社會最重視的一項“全民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臺灣滿街上都有“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等宣傳標語。東森新聞15日甚至聯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稱“回想過去,埋伏在政府高層身邊最久、殺傷力也最大的共諜,是在國共內戰時的國防部次長劉斐,也難怪情報外泄,國軍怎么打怎么輸”。
《自由時報》稱,涉案的王仁炳偏綠,陳品仁偏藍。臺灣媒體說,由于兩人的政治色彩,導致藍綠均批評對方對臺灣“不忠誠”。《聯合報》說,讓綠營尷尬的是,王仁炳是陳水扁親信陳哲男引進“總統府”的,任職時間幾乎和民進黨“執政”相等。像王仁炳這樣理應“又綠又專”的角色,多年來潛伏在日日夜夜訴求“愛臺灣”并批判對手“賣臺”的民進黨政府,委實是最大的諷刺。《中國時報》說,王仁炳與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熟識,“扁政府時期,王仁炳深獲陳水扁等高層信任,府內多次權力交替,只有王仁炳不動如山,永遠在副秘書長辦公室”。
由于王仁炳的深綠背景,島內也有人認為間諜事件主要是藍綠“政治暗樁”爭斗。東森新聞說,王仁炳涉及泄密是不是要泄密給阿扁,頗令人玩味,扁在政府部門、司法單位有多少暗樁?似乎也讓人好奇。島內評論家唐湘龍認為,羈押王仁炳不是臺灣將要“大肆逮捕共諜”的先聲。唐湘龍說,馬英九許多活動都被曝光,如在臺風天游泳、聽取輿情報告的詳情等,就是過去民進黨留在政府部門中的暗樁透露的,現在剛好可以用王仁炳案警告這些人,使暗樁不敢再肆意為民進黨服務,所以殺雞儆猴是針對民進黨。
《自由時報》說,民進黨“立委”葉宜津15日上午辯稱,“愿意替中國共產黨做事的人,絕非綠營人士”。中廣新聞網稱,民進黨“立委”蔡煌瑯表示,“連總統府都被共諜滲透的話,那國家機密、國家安全何在?我希望馬英九總統要負起完全責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對外強調,全案仍未明朗,“要把事件貼上任何政治標簽或影射綠營都是廉價政治操作,一個執政政府不應這樣做”。島內分析人士說,民進黨本身很清楚這件事情對民進黨的傷害之大。
臺當局不愿兩岸關系增加變數
“中央社”15日的報道在回答“總統府發生疑似共諜泄密案,是否影響兩岸關系”時說,“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今天說,這是司法案件,總統府立場非常簡單,就是尊重司法、配合檢調偵辦,‘沒有任何政治考量”。《今日晚報》說,“總統府方面反應相當謹慎,把本案定位為司法案件,強調府方配合檢調偵辦,沒有政治考量,顯示并不希望因為王仁炳案讓兩岸關系增加變數”。民進黨依舊借機批評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中廣新聞說,“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15日召開記者會稱,兩岸間存在無形戰爭,中國大陸不可能放棄間諜活動,民進黨憂心馬政府的傾中政策,讓政府部門官員的心防上受到沖擊”。鄭文燦還稱,若國共平臺可以光明正大進行各項協商,甚至臺灣發動“外交”行動前,都要與中國大陸協商,顯然最大泄密來源是國共平臺,嚴重危害“國家安全”。
《聯合報》稱,間諜案有高度政治性,逮捕對手一名間諜,附帶、甚至主要的目的,是向對手送出某種信息,例如2003年,陳水扁在選舉場合大爆共軍導彈部署情形,對方就立刻大肆逮捕臺灣間諜,以示報復。報道稱,王仁炳案帶來的效應是馬政府可以借本案“重新區分敵我”,讓兩岸政治議題降溫,重回經濟優先。《中國時報》稱,隨著兩岸關系的開放,國民黨人士絡繹不絕地往北京跑,相信中共諜報單位早已暗暗觀察布局,設法策反日后有機會從事公職或幕僚的對象。報道還稱,政府還考慮放寬公務員赴大陸的限制,此舉讓中共諜報單位多了一條滲透管道。“值此之際,情治單位收網共諜案,對從事敏感職務的公務員,自有警示作用”。
《中央日報》15日報道稱,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介正說:“如果屬實,對兩岸關系恐會有沖擊,畢竟兩岸目前仍在累積互信的過程中,各界對這樁案件的不同解讀,可能會引發兩岸不必要的猜疑。”報道同時援引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系教授牛軍的話說,實際情況還不清楚,不過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趨勢應不會有影響。
國民黨“立委”林郁方認為,王仁炳能接觸到的機密資料非常有限,外界不用特別緊張,還稱大陸搜集臺灣情報是很正常的事情,臺灣也會派人前往大陸,這是很正常的情況。林郁方還說,美國、日本再怎么跟臺灣要好,在臺灣也是部署大批人馬在搜集情報。臺灣《醒報》15日援引國民黨陸工會副主任徐新生的話說,兩岸間目前只做到“正常化”,還不能說是“友好”,因此有間諜也不必太驚訝,他認為可以“個案”視之,平常心看待。徐新生還說,兩岸關系仍須朝正常化方向進行,此案不會影響兩岸關系。▲
環球時報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