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開利
新年伊始,通信產業期盼已久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簡稱:3G)牌照終于塵埃落定,中國三家移動運營商如愿以償獲得經營牌照。3G帷幕拉開,產業鏈中設備提供商、運營商、終端制造商、業務提供商等搶奪3G蛋糕的大戲將接踵而至,但是作為產業鏈最終端的環節,為整個產業鏈最終埋單的消費者是否做好邁入3G時代的準備呢?筆者對此并不十分樂觀。
首先,從國內用戶的移動通信消費需求分析,期待使用3G業務的客戶還不夠多。到2008年底,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用戶總數已經超過6.5億。雖然我們擁有全球第一的用戶數量,但從用戶的移動通信消費支出和消費結構分析,我國移動通信用戶主要是低端的用戶,例如中國移動代表高端品牌的全球通用戶不足10%,而70%都是低端的神州行用戶,每月的ARPU值(每個用戶平均通信支出費用)不足50元,中國聯通的ARPU值就更低;再從消費結構分析,打電話和發短信是消費者主要使用的移動業務,這兩類業務的收入占運營商總收入的80%。其他非語音的增值業務無論是用戶數量、用戶的使用頻率和支付的費用都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國內3G市場的用戶培育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
其次,從3G業務層面分析,其特色業務的應用需要較長的市場培育階段。相比以GSM為主流代表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簡稱:2G),3G系統主要增強移動數據業務的支持能力,從2G的9.6Kbps提升到384Kbps(理論值是2Mbps)業務速率,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高速連接互聯網、收發郵件、撥打視頻電話、收看電視或使用其他多媒體的數據業務。國內的用戶大多數使用的還是語音和短信服務,對新業務的接受程度低,付費意愿度低,資費敏感度高、對業務的價值要求度高,而目前主流的3G業務還是以娛樂為主,真正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工作的業務相對較少。韓國SKT也是較早發展3G移動通信的運營商,經過多年發展,其用戶對3G視頻業務的興趣度仍不高,許多用戶在初次使用后就再也不用視頻通話服務。同時,從工作方式上看,國外推崇的是郵件文化,郵件是主流的工作和交往方式,而我們國內更流行的是短信文化,2G業務完全能滿足用戶需求。當然,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講,使用3G業務最大的障礙在于更換現有的手機,目前市面上的3G手機,價格基本上在2000元以上(山寨手機除外)。事實上,通信產業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市場的產業,技術革新遠領先于市場應用,3G業務真正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還需時日。
最后,從3G技術層面來看,3G發展還需一個過程。移動通信通常有一個特點,網絡系統的技術發展往往優先于終端的發展,而手機終端作為移動通信和人交互的第一界面,其技術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用戶的最終使用。比如,2000年,中國發展CDMA技術失敗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終端的發展較慢。而在3G發展階段,由于終端需要支持高速數據業務、流媒體業務,它對手機芯片的處理速度、電池的待機時間、手機輻射強度等核心問題提出更高的要求。手機終端廠家在終端性能提升方面仍需努力。
此外,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用不同的3種3G技術標準建設網絡的國家,資源的分散、市場的競爭、用戶的轉換成本等都會影響3G的發展。再加上呼嘯而來的金融危機對消費者的影響,注定了中國的3G發展之路不會是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
環球時報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