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翔
31年前,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高舉起改革開放的大旗,一往無前地引領著中華民族踏上偉大復興的征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也因之煥然一新。
“一心一意謀發展,
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執政黨形象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果斷地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工作重心的轉移和自身定位的調整,深刻地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
一些國際主流媒體認為,在1978年以前,國際社會視中國共產黨為強調“階級斗爭”重于國計民生的革命黨,把黨的政治哲學理解為“意識形態掛帥”。如今,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中將治國理政上升為黨的戰略,正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并且始終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30年來,促使中國GDP年均增長9.75%,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一個“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執政黨形象,日益清晰而具體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執著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
現代政黨形象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也是一個政黨賴以生存發展的源泉。30年來,中國共產黨根據改革開放不同階段的現實要求,勇于突破教條主義束縛,大膽理論創新,為改革開放注入了持久而強勁的動力,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徹底打破了國際社會對于共產黨政權僵化保守的偏見。許多國外政要、學者、媒體不約而同地稱贊中國共產黨思想解放、與時代同步的創新精神。
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
親民政黨形象
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提出了“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從而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努力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00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新理念向世界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以人為本形象。國際社會認為:“中國共產黨使中國人民和諧相處,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享有越來越多的權利,使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在世界發展史上堪稱奇跡。”
開明開放、和平民主的政黨形象
在鄧小平新型黨際關系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確立了“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黨際關系四項原則,得到了世界上各類政黨的廣泛認同,并在實踐中實現了黨的對外工作的歷史性調整和開拓,先后與一些國家的共產黨恢復關系,與非洲、拉美和亞洲國家民族民主政黨建立聯系,同歐洲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及其國際組織開展交往,同西方傳統中右翼政黨保持接觸,積極有序地開展同各國各類新老政黨的交往。到目前為止,已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2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保持著不同形式的友好交往與聯系,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交往格局。黨的對外工作已經成為展示我黨國際形象的重要平臺和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與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窗口。
世界上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了世界各類政黨興衰沉浮的經驗教訓,強調執政黨建設要從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積累新經驗,使執政能力在改進和創新中得到加強,永遠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3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顯著提高,先進性建設深入持續開展,黨員隊伍得到充實,黨內民主日益擴大,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成效明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逐步展開。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持續提升,黨的時代性、先進性、開放性不斷增強。
黨建成就使中共的先進性形象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生動詮釋。許多發展中國家政黨認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堅定、理論成熟,總是能夠準確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充滿了活力,是一個睿智、務實、開放和具有創新精神的黨。
(作者: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