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超 盛建新
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已開始逐步顯現,而同時將促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進程加快,也進一步促使產業轉移向我國內陸擴散。2008年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梯度轉移”,中西部地區迎來了承接全球和東南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歷史新機遇。而湖北面臨的機遇更大,有可能成為最佳產業轉移承接地。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湖北承接產業轉移的挑戰
全球金融危機對湖北宏觀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有所顯現,最近2個月來,部分經濟指標的增速開始或連續放緩,特別是10月份,主導行業和重點企業面臨的形勢較為嚴峻。主要表現為工業增幅較大回落,1~10月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242.74億元,增幅比1~9月份回落0.6個百分點。前10個月的運行情況顯示,全省工業仍在快速增長區間運行,但下行壓力增大;大中型工業企業掉產限產停產現象增多,與9月份相比,10月份產值下降14.2%,降幅快于全省工業3.2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的貢獻率僅為29.5%,比9月份下降17.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持續下滑,10月份,全省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108億元,增長14.4%,增幅比9月份下滑7.3個百分點。
在以上經濟背景下,湖北承接產業轉移顯現出減速的苗頭。數據顯示外商投資開始回落,1~10月份,全省城鎮投資中外商投資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53.49億元,同比增長17.4%,但增幅比1~9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外商投資呈現出放緩的趨勢。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由于經濟的不景氣,導致產業轉移呈現減速的態勢,對湖北承接產業轉移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二、湖北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
湖北是一個內生性經濟很強的省份,金融機構、企業融資結構相對單一,全省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不到12%,此次金融危機雖然對湖北出口企業和部分產品造成嚴重影響,但1~10月份,湖北工業、投資仍在快速增長區間運行,市場銷售增速繼續加快,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短期內湖北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和重新“洗牌”有利于中國,中國經濟形勢變化和重新“洗牌”有利于湖北。此次金融危機背后對于湖北承接產業轉移存在四大機遇。
1.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機遇。金融危機促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正加速進入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高科技產業轉型的歷史時期。對于湖北來說,是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全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大好時機;是促使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知識含量的服務業有一個突破性發展和三次產業結構更為優化、更加合理的重大機遇。
2.開拓新興市場的機遇。利用產業轉移之勢,是著力實施民生科技工程,充分發揮科技新成果、新設計、新技術、新產品在拉動內需、創造需求、引領發展、培育和形成新興產業上的大好機會;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低收入人群消費能力的機遇。
3.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機遇。金融危機導致沿海地區許多中小企業倒閉,對于湖北來說,卻是發揮全省科技和勞動力素質較高的優勢,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大力發展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特別是民營高技術企業的有利契機;是湖北依靠新技術、新產品重新占領省內廣大市場,進而進軍沿海和國外市場的有利契機。
4.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的機遇。據有關媒體報道,目前中國留學生回國人數增幅遠超過出國留學人員,金融危機更加速了海歸回流進程。抓住當前美歐經濟衰退引起“海歸潮”的機遇,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加強湖北高層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為高效地承接產業轉移做足人才儲備。
三、湖北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
研究表明,世界上每20年就有一次“產業轉移”,而每次轉移,都會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前三次產業轉移,分別造就了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沿海的崛起。當前,湖北進入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國家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已在湖北形成疊加效應,特別是武漢城市圈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試點,以及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繼續實施中部地區崛起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梯度轉移”,從而使得湖北承接產業轉移必須采取適當應對措施。
1.積極創建現代制造業聚集區,提高產業的配套能力。利用湖北工農業基礎條件比較好、具有較強的產業吸納和融合能力的優勢,重點培育現有的優勢骨干企業,完善其產業鏈,帶動上游和下游產業的發展,進而實現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產業集群技術信息化建設,大力促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發揮其在制造業聚集中的作用;培育支柱型的制造業,重點發展汽車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信息化制造業、食品飲料加工制造業、紡織服裝制造業等具有比較優勢和規模的制造業;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一批高、新、尖的相關配套生產企業,引導和支持其進入主導企業的供應網絡,努力提高龍頭制造企業的省內配套能力,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配套支撐。
2.鼓勵自主創新和實施技術轉移,探索湖北特色的發展之路和承接產業轉移之路。發揮湖北的科教優勢和人才優勢,鼓勵創新,既鼓勵企業在產品、技術、經營上創新,個人在就業和創業上創新;在全省范圍內分區域布局三到四家專業的技術轉移的機構,整合全省、全國乃至國際的科技成果資源,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全省各地方和企業提供有效的技術轉移、技術咨詢、企業成長顧問等各項服務,促進湖北各行業技術升級,使湖北承接產業轉移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謀求新一輪的發展。
3.發展循環經濟拉動綠色GDP增長,有選擇地進行招商引資。年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堅決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它與湖北建設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擴大開放、承接轉移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地位,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拉動綠色GDP增長;全面匯集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信息資訊,通過分析比較,找準目標,有的放矢進行招商,高效務實開展工作,堅持“綠色招商” 發展理念,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一方凈土。
4.鼓勵民間投資,支持全民創業。湖北的經濟發展模式根本轉型之前,投資仍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積極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渠道,凡是沒有明文禁止民營資本進入的領域,都應降低門檻,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放手讓民營資本經營。同時,利用大量農民工返鄉擇業的機會,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自謀職業,包括個體生產、個體經營等自雇形式的靈活就業。還要出臺積極的金融、稅收等措施,鼓勵和支持有資金積累、技術積累的農民工以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全民創業。
5.大力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加快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以高新技術研發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為載體,以湖北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和全省1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基地,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海歸人員中引進全省急需的創新型、創業型、創意型高端人才,特別是金融、高科技、工業設計創新等領域的全球“領軍人物”。使湖北在承接國際和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學習和引進海外先進的技術的同時,培養出本省自己的高端實戰型人才,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繼續保持湖北的科技和人才優勢,牢牢掌握科技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