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超
到省城去看望一個朋友,恰好,他的一個來自美國的朋友在。這個中文名叫“蠟筆”的美國人,鼻子很尖,人中特長,一笑,兩個嘴角就高高扯起。“你好。”他一張口,就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齒。哦,他是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的。朋友給我們作過介紹,就特意對我說:“蠟筆身上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身上總是帶著
三個本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他都會隨手記下來——連花了多少錢買了一根雪糕,也會記下來。” 蠟筆扯起嘴角笑一笑,說:“我買了什么東西,都會記下來的,這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在什么地方了,而且我日后在本子上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還會想起我買那些東西時的情景,同時,那些東西也會以另一種形態,在我的腦子里出現,我也會因此得到另一番享受。比如說吧,當我在本子上看到雪糕的時候,它的味道就會又一次出現在我的口腔里,讓我能夠在口腔里沒有雪糕的時候回味雪糕的味道——哦,我的口腔里現在就有那種味道了。”他聳一聳肩膀說:“這不是很好嗎?”又詭笑著說:“記在本子上的雪糕,才是可以讓人反復享受的。”
朋友立刻說:“說到味道,他昨天在街上散了兩個多小時的步,居然在本子上記下了45種各種不同的味道。我覺得他這種做法非常可貴,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享受,往往就表現在他對生活細節的非同尋常的關注上。”蠟筆對他攤開雙手,聳聳肩膀,扯起嘴角笑一笑,算是對他的夸獎的感謝,然后他說:“那45種味道里,有很多種,是能讓我一下子就想起我的童年的,當然,它們今后將會更多地讓我想起,我在中國的生活。哦,生活中的味道,是最能讓人勾起對某段生活、某個場景、某個人物的回憶的。”
朋友讓蠟筆把他的三個本子拿出來讓我看看。他最先拿出來的,是一個可以放在巴掌心里的長方形活頁小本子。可惜,里面密密麻麻寫的全是英文,我一句也看不懂。不過,他在本子的外皮上,倒是寫了兩個中文字:細碎。蠟筆說美國人把“細節”叫作“細碎”。他的這個本子,就是專門記錄生活中的“細碎”的。他接著拿出一個比這個稍大一點的有著塑料皮的本子,“平時腦子里想出了什么靈光一現的東西,或者是看書時看到了什么美妙的句子,我都會把它們隨手記在這個本子上。”第三個本子,則是一個像小影集的東西,可以把照片一張張插進去的,只不過是,他插進去的都是他從前兩個本子上撕下來的文字。他的說法是:“這些都是我特別喜歡的,生活細節的精華和思想智慧的精華。”
蠟筆把這三個本子,稱為“我的大學”。我跟朋友感嘆說:“電腦和手機的大量使用,已經讓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忘記筆與紙的存在了,已經不會透過自己親手寫下的文字來享受生活了。”蠟筆說:“關鍵是,要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感興趣,一個人,如果不能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感興趣,不懂得從自己經歷的生活中,品嘗出人活著的快樂與意義,那他就談不上熱愛他人,熱愛世界。”
朋友說,蠟筆是最“熱愛世界”的,汶川地震發生后,他曾三次前往當志愿者。當然,每次去時都帶著他的這三個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