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除了給許多沿海城市帶來困擾外,它更讓很多島國面臨滅頂之災。其中最可憐的就是馬爾代夫了這個水清沙白、椰林樹影的美麗島國可能成為全球首個海平面上升的犧牲品。據預測在本世紀內,這個海拔僅1.5米的國家將會有90%的國土因海平面上升而消失。因此,未雨綢繆的馬爾代爾人開始用該國旅游業的收入建立一個“主權財富基金”,用于未來的生態移民,比如說購買新的國土,據說該基金負責人最近看上了一個叫Lilypad的項目。
Lilypad是比利時人利鮑點·文森特設計的一座在海上島嶼,它可以隨洋流任意漂浮,并可以與陸地“接壤”。這種人工島嶼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能承載大約5萬人。文森特的初衷是把它設計成一座兩棲城市,既能夠讓人們在它上面生活,同時,它還能夠在與陸地“接壤”的時候進行物資補給。在Lilypad底部的網狀采用一種特殊的材料銳化鈦,這是一種表面附有二氧化鈦的聚酯纖維,它有著雙重功效一它既能支撐這座生態島嶼,讓它穩定地漂浮在海面上,又能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通過光觸媒作用吸收大氣污染。這種由銳化鈦組成的結構,每平方米能承受200公斤的重量。在這座人工島嶼的中心,還有一座起到平衡作用的人工湖,以保證這座生態島嶼不會傾斜。更厲害的是,這座生態島嶼基本上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用太陽能和海上無窮盡的風能發電,水來自于雨水以及凈化后的海水,食物來自于生態養殖區域,甚至還包括自我制造氧氣和人工制造淡水。這座生態城市主要由三座大山組成,按照用途分為生態區、水產養殖區以及生物走廊區。人類的居住場所就鑲嵌在這些山體中。生態區主要是種植普通的花草樹木,進行最基本的生態復原,對土壤進行培育和改良。水產養殖區則養殖一些淡水魚。這個水產養殖區也相當于一個陸地上的人工湖,具有收集軟水與凈化雨水的功能。整個人工湖都位于海平面以下,以保持海上生態城市的平衡。人工湖面下也有可供居民活動的建筑,這些建筑的結構模仿了深水潛艇,足以使人們在一定深度的水下空間中生存。生物走廊區則相當于一個大型的主題自然公園,里面會養殖一些對生態平衡起到關鍵作用的動物,比如牲畜、鳥類和部分大型陸地哺乳動物以及爬行動物。這三個“山體”相互獨立又相互支撐,一系列城市交通網會將這些地區連接起來,創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至于價格嘛,雙方大概還在討價還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