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平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正在家看書,忽然有悅耳的笛聲從樓下飄了上來。我推開百葉窗向下望去,小區的草坪上,一個中年男子手拿一支竹笛,盡情地吹著。笛聲時而舒緩如小橋流水,時而急促如萬馬奔騰,他的笛聲吸引了不少小區的居民,大家都打開了窗戶,靜靜聆聽著美妙的笛音。
他吹了一曲《梅花三弄》,又吹了一曲《喜洋洋》,然后他舉起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請讓我用音樂養活自己”,不少居民都被他的笛聲打動了,主動下樓付給他應得的報酬。
一位小伙子拿著錢朝他走過去,中年人于是拿起吉他,一邊彈奏一邊對著麥克風演唱《男兒當自強》,“傲氣面對萬重浪,熱血像那紅日光,膽似鐵打骨如精鋼”;一個稚氣的女孩把錢遞給中年人,他立即唱起了膾炙人口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一位老婦人拄著拐杖走到他面前,遞給他一大瓶飲料和一大包餅干,在老人慈愛的目光下,中年人動情地演唱了《真的愛你》,“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后,縱使啰唆始終關注,不懂珍惜太內疚,沉醉于音階她不贊賞,母親的愛卻永未退讓。”
中年人就這樣忘情地表演著,他忘記了這是在小區的草坪上,他把這里當成了舞臺。他始終面帶微笑,向每一個給予他幫助的人鞠躬致謝。當他最后唱起了抗震救災歌曲《生死不離》,我們才發現他是一位殘疾人,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對于這樣敢于和命運抗爭的人,我總是懷著深深的敬意。
我拿出拾元錢,下了樓來到中年人面前,他正在收拾“演唱會”的家當,準備到另一個小區去表演。我送他走出小區,他告訴我,他是從四川災區來的,這次汶川地震比起那些遇難的同胞、截肢的傷員,他應該算是個幸運者了。他是從當地政府的安置點“溜”出來的,到我所在的城市投親靠友。他說自己生活的路還很長,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雖然現在腿不方便,他已經開始用音樂來養活自己。
望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的堅強、他的自信深深打動著我。多少天來,那悠揚的笛聲和悅耳的歌聲在我心里彌久不散。
你會唱這首《生死不離》嗎?找到歌詞大聲朗讀一下,再試著唱一唱,感受一下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
有話要說
災難,不可避免,汶川大地震使我們的無數同胞失去生命,失去家園。但是,災難也讓我們在悲痛中更加堅強。人應該自強地活著,愉快地活著,幸福地活著。文中的“中年人”知道,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自強不息的奮斗和拼搏精神。像瞎子阿炳一樣,用歌聲跟命運抗爭著……不屈的四川人,向你,向你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