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江
在通往北京的路上,一對夫婦正帶著一個小男孩行色匆匆地穿行在人群中。男的提著兩口皮箱,斯文而艱難地走著,時不時地要停下來,松松領帶,擦擦額頭上的汗水,等等母子倆。女的領著孩子,一會兒抱著,一會兒牽著,大家閨秀般地跟在后面。小男孩卻不時地指著路上的行人,不斷地問母親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就是錢學森一家。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是家里的獨生子。父親錢均夫是浙江杭州一個沒落絲商的次子,少小時就讀于變法維新氛圍的杭州求是書院,后來留學日本,學習教育、地理和歷史。母親章蘭娟是杭州一位富商的女兒。錢學森的外祖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遇見了錢均夫,在交談中,覺得這位年輕人很有才華,很高興地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中華民國成立后,錢均夫應教育部邀請,前去任職。錢學森在3歲時便隨父母到了北京,上過蒙養院(幼兒園)、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附小、北京師范大學附小和師大附中。
在上小學時,錢學森和他的同齡人一樣,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喜歡玩各種游戲。下課的鐘聲一響,他們便沖向操場或空曠的地方,做自己喜歡的游戲。當時,男孩子們最愛玩的游戲就是投擲飛鏢。這種飛鏢并不是武器,而是用稍微硬一點兒的廢紙折疊而成,頭部尖尖的,還有一對展開的翅膀,投擲出去,就像展翅飛翔的燕子。比賽時,就看誰的飛得遠,飛得平穩。飛鏢人人會做,但投擲出去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有的剛擲出去就扎在地上;有的不向前飛,而是繞圈子,暈頭轉向地掉在地上;而錢學森的飛鏢卻是飛得又遠又穩,姿態還特別優美,活像展翅滑翔的燕子。
“這是怎么回事呢?”一些個子大、力氣也大的同學很是不服氣。他們的飛鏢從表面上看幾乎差不多。可是,就算大個子使出渾身的勁,最終還是一次次輸給錢學森。他們嚷嚷著,有些人甚至開始懷疑錢學森的飛鏢里有鬼。錢學森沒有和他們爭論,只是自信地笑了笑,在眾目睽睽之下把飛鏢撿回來,慢慢地拆開,平平整整的一張紙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可是,還是有人不服氣,硬是咬定錢學森的飛鏢有“名堂”。
后來,這件事情鬧到他們的科學課老師那里去了。老師讓錢學森把他的飛鏢復原,大家一起再比賽一次。錢學森的飛鏢果然飛得又遠又穩。之后,老師笑著說:“你們都看到了吧,飛鏢里沒有什么‘鬼,但是,確實有‘秘密,現在我們就回教室,讓錢學森給大家講講他的飛鏢的秘密吧!”
同學們簇擁著老師回到教室。在大家的掌聲中,錢學森靦腆地說:“我的飛鏢其實也沒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經過許多次失敗,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摸索出來的。我的飛鏢用紙比較光滑,飛鏢的頭不能太重,重了就會在飛的時候往下扎;但也不能太輕,輕了,尾巴就重,就會先往上飛,然后就掉下來。翅膀太小,就不平穩;太大了,就飛不遠,愛兜圈子。就是這些吧。”
說完之后,錢學森的臉已經紅了。這時候,同學們都將目光集中到老師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