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靜慧
頒獎辭
NPI并不針對受助者做具體的服務項目,在公益組織孵化器項目里,其旨在為初創期民間公益組織提供關鍵性支持,讓優秀的項目和組織贏得時間和機會成長,探索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NPI(公益組織發展中心)不是一個基金,它本身沒有錢;它也不是一個直接針對受益人的公益組織——創始人呂朝給它的定位是“公益鏈條里的一道橋梁”——這種定位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在國內很罕有,甚至國外也不多。
2007年,NPI在上海浦東成立,推出的第一個項目是“公益組織孵化器”。提到這個項目,呂朝推薦記者看他的一篇文章:《新民營運動》。文中他提出一個基本想法,認為中國公益組織的發展跟以往的民營企業發展一樣,應該先發展增量,只有增量發展起來以后,才能促進存量的改革。
NPI自己并不針對受助者做具體的服務項目,在公益組織孵化器項目里,其旨在為初創期民間公益組織提供關鍵性支持。
“我們主要選擇那些對于社會問題有一些新的創意,但還處于組織創辦最初期,能力比較弱的新型NGO。他們現在的生存環境是比較惡劣的:注冊比較難,和資源之間的渠道不通暢,很難得到社會的資助。因此他們迫切需要能力建設。”
對于通過了公益組織孵化器項目考核的NGO,NPI給他們提供辦公場地、辦公設備、用作工資的小額補助,通過十幾門課程讓他們掌握與初創期NGO匹配的能力,同時幫助他們跟政府溝通,解決注冊等問題,讓優秀的項目和組織贏得時間和機會去成長,探索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這個項目2006年設計成型,從2007年開始在上海浦東開展,繼而擴展到北京、深圳、成都,已經成為NPI最廣為人知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成功孵化出包括西部老年聯合會、優愛助盲協會、手牽手心理關愛中心、企業公民在行動等15個已出殼的公益機構。
而相較之下,更能體現NPI在公益鏈條中橋梁作用的,還有另外兩個正步向成熟的創新項目——公益創投項目和“公益廣交會”。
在上海第一財經頻道的“公益創投”大賽里,一個個公益組織負責人在電視觀眾前充滿信心地接受著社會學學者、街道干部、企業家等專家評審團的盤詰,彼此間展開了激烈的PK——這就是今年由上海市政府出資1000萬,交由NPI托管運作的“社區公益創投大賽”電視賽場現場。
呂朝告訴記者,與公益組織孵化器相比,“公益創投”針對的是相對成熟,有能力吸收大一點的資金的公益組織和項目。NPI以類似風險投資的綜合評估方式來進行遴選,找到有潛質的NGO和項目,給予較大筆資金的支持。
“不過資金并不是來源于我們自己,而是由我們的合作資助方比如基金、企業等提供。我們其實是資助型組織及需要資助的執行機構之間那一道溝通的橋梁。”根據呂朝介紹,NPI的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三大塊。
一是各級政府,既包括上海這樣的市一級政府,也包括區一級政府(如北京西城區),以及一些街道政府。二是資助性的組織,如國際的福特基金會,亞洲基金會,世界銀行,以及國內的南都基金會等。三是與包括聯想集團、康師傅等企業的合作。
2007年12月最早與NPI在北京啟動“公益創投計劃”的是聯想集團,聚焦于“縮小數字鴻溝、環境保護、教育、扶貧賑災”四大領域,收到了上百家公益組織提交的申請。最終,包括“多背一公斤”、北京甲骨文都市女性俱樂部等16家NGO脫穎而出,得到聯想為期一年的“能力建設”以及每家10-20萬元的資金支持。
到了今年,NPI在公益創投上的新突破尤令人欣喜——除了跟企業合作外,上海市政府也拿出了1000萬,交由NPI運作社區公益創投大賽,面向全社會征集社區服務的創意金點子和操作方案。在這個大賽中獲勝的社區服務項目都會獲得5萬-20萬元的創業投資獎勵,用于項目啟動或擴展。
一方面,雖然政府投入社會建設上的錢很多,但如此大規模地由政府動用福利基金投資于民間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在中國公益事業史上并不多見;另一方面,公益創投大賽登上熒屏,把公益機構、電視PK、項目創投等新元素糅合在一起——這無疑是進行公益人才和公益組織評選的首次創新。
與“公益創投”大賽同期,8月NPI在北京推出“公益廣交會”,模仿廣交會形式,把公益領域的“買家”(資助型機構、企業等)和賣家(草根NGO)都放在一起,解決公益領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今年我們在北京做,明年將利用世博的機會在上海做。”呂朝說,希望NPI成為一個社會公益的創新引擎,發揮公益鏈條橋梁作用的同時,能給國內公益領域不斷帶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