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靜慧
2009年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是風聲鶴唳的一年。如果說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是國企與民企同遭重創,那么在號稱經濟開始復蘇及政府4萬億救市方案漸現成效的2009年,民營企業的繼續潰敗則顯得更為狼狽。
雖然在應對危機振興規劃中,不少專家都建議國家應該加大力度盤活民營經濟,進一步向民營資本放開電信、金融、石油、鐵路等壟斷性較高的領域,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決策者多方提及對民營經濟的支持計劃。
但在市場上實際看到的卻是相反——在各個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里,政府更努力地扶持和鼓勵國企發展,民營企業則延續2008年的頹勢,步步后退、潰不成軍。
“被貸款”雪上加霜
可以說,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民營企業本來就較國企受創更深。
原因之一是受沖擊最嚴重的外向型經濟主體多為民企。而更重要的是,民營企業向來不受國有商業銀行待見,在融資上本來就一直處于劣勢;而在金融危機后,商業銀行出于對實體經濟將受到負面影響的預期,對民營企業貸款的審批條件和程序更加嚴格,部分銀行甚至收回原有的貸款或單方面中止貸款合同,這對資金狀況本來就相對脆弱的民營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
2008年,中央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對于民營經濟來說,最需要的幫扶政策自然是拉動內需及放寬融資環境。
但實際上,產業振興規劃中唯“大”唯“強”的趨向十分明顯:一方面,在政策資源方面對大企業考慮較多;另一方面,在啟動內需的過程中,財政真正投入到中小企業中的比重非常小。盡管當中也出臺了如國務院《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的中小企業優惠政策等,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都極少主動執行。
中小企業的事情,壓力大,管不動,也不好協調,到處是部門利益。比如說稅收關系稅務總局,貸款涉及央行和銀監會,從根本上還需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
今年,有銀行曾對外表示,為扶持民營企業發展,曾一次性提供2000萬美元的貸款。但根據阿里巴巴的調查結果顯示,87%的中小企業僅僅需要不到6萬美元的貸款,2000萬美元貸款的受惠者即使不是國企,也肯定是大企業而非民營經濟中最大的群體一中小企業。
這一點都不奇怪,對于開展傳統型商業貸款的銀行來說,中小企業承受經濟沖擊的能力相對較弱,利潤也沒有大企業那么可觀,銀行根本不愿意花費時間精力調查中小企業的償還能力。與其雪中送炭給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他們寧愿撥出巨款為大企業尤其是大型國企錦上添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1月14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67%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難以從銀行貸款,其中29.1%認為“有難度”,20.6%認為“比較難”,17.3%認為“非常難”。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貸款準則、管理辦法對于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的差別基本上不大。但對于小企業,不論是風險評價、貸款管理體制等卻是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樣,國內銀行由于把中小企業合并統計,上半年中小企業雖然得到了53%,但實際情況卻是中型企業得到44%,而小企業僅得到8.5%,小企業們是“被貸款”了。不僅如此,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整體還要明顯高于大企業。
而且。中小企業也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分,中小國有企業很多都是地方政府的“長子”,它們所享受的政策、所掌握的資源都是中小民營企業遠遠不可比擬的,在銀行信貸上顯然比中小民營企業具有優勢,而這些國有中小企業的貸款卻要算到整個中小企業貸款之中。
由于扼緊民營企業咽喉的最大因素——融資難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民營企業的路本已日漸難行。外向型制造業紛紛倒閉的景況尚未緩解,而國進民退的壓力又已逼近。
“被收購”黯然離場
鋼鐵行業是經濟衰退中受創最重的行業之一,同時也是去年中央推出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10 項措施中受惠最為直接的行業之一。
2008年10月末,全國鋼材價格綜合指數108.6點,與7月初相比下跌53.7點,其中螺紋鋼、線材價格跌了2000元-2400元/噸;再加上庫存積壓、市場萎縮、產能過剩和鐵礦石原料價格的居高不下……每個企業都在緊繃的資金鏈中惶惶不可終日。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相關統計,截2008年9月,國內鋼鐵企業的虧損面已達30%以上。
民營鋼企們本來期待過4萬億救市方案帶來的希望——擴大內需措施中的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部分。對鋼鐵產業的拉動最為直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等一系列擴大內需建設項目都會對拉動鋼材消費需求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然而,熬過最艱難的2008年,步進2009年,他們卻發現,鋼材消費拉動的成效尚需時間凸顯,但一輪勢不可擋的行內重組風暴已然逼近。
2009年5月,鋼價出現反彈,然而民營鋼企毫無復蘇跡象:建龍鋼鐵張志祥、復星集團郭廣昌、新希望集團劉永好分別將寧波鋼鐵的股份全部轉讓給寶鋼;杜雙華的日照鋼鐵被業內公認效率低下的山東鋼鐵重組;山西省太鋼集團對全省鋼鐵企業的整合計劃中,更包括對“山西首富”姚俊良旗下的美錦鋼鐵有限公司的收購……
短短一年,民營鋼鐵全線大潰退。
煤老板的產權是試金石
民營鋼鐵企業當然不會是“國進民退”中唯一的悲情主角。2009年,無論是行業標志性企業還是全行業性的民企敗退,都數不勝數:從中糧入主蒙牛、中化收編民營化肥廠,到近期國企頻頻奪標“地王”,再到民營航空“全軍覆沒”及高速公路行業中的民營資本被集體清退……這些都標志著民營企業在中國各經濟領域內的大面積收縮和撤退趨勢。
而其中極具時代意義的,是山西煤老板在歷史舞臺上的集體退場。
今年4月15日,一份名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的文件,清晰地體現了政府對于山西民營煤礦的態度。根據文件精神,所有民營煤礦必須將單井產能提高到90萬噸以上才能獲準繼續經營,否則就必須同意政府的重組方案,被國有大礦收編。
如果文件的基本目標能夠順利實現,則2010年底,山西省全省只保留1000座煤礦,意味著會在現有基礎上壓減60%以上。這又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強硬重組風暴。雖然山西省政府明確提出,重組計劃中可以作為兼并主體的既有中央和省屬大型煤炭企業、地方國有骨干煤炭企業,也包括民營煤炭生產企業,但從現有資源占有的結構來看,主要兼并主體亦非國有大礦莫屬,首當其沖被兼并的則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
更讓煤老板們崩潰的是,按照山西省83號文件規定,對被整合煤礦的資源價款補償根據所剩煤炭儲量以及當初的煤炭資源轉讓價格來確定,此外給予煤老板1倍或者0.5倍的補償。也就是說,盡管收回了當初的資源價款,但幾年的投入卻基本打了水漂,損失動輒就是上億。
10月、11月,進入了山西省政府排定的整合時間表,越來越多的民營煤礦血本無歸、黯然關閉。有煤老板在得知將被整合關閉的消息后,當場泣不成聲。
而至2009年底。這場運動還遠遠沒有完結。山西只是一個標本,煤老板的離場決定是全國性和歷史性的,內蒙古、河南和山東等省(區)已經陸續派代表到山西調研取經。顯然,全國各地幸存的民營煤礦還要迎接新一輪的暴風雨。盡頭是國家隊獨舞?
當山西煤老板集體落難的時候,社會上的叫好聲遠遠大于惋惜之情。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民營企業在各行各業紛紛潰退,背后體現的其實是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思路和政策對民營企業產生的“擠出效應”。
它影響的并不僅是煤老板或鋼鐵企業等一兩個群體的利益,冷卻的是民間創業者的心。當更多的人對“山西煤老板”的下場心有余悸時,他們也許會放棄創業的理想,或者更傾向于“小富則安”,在創業路上失去擴張進取的勇氣。
現階段我們還要看到的是,不止是中小企業面臨著潰退危機,即使是以往一直發展得不錯的民族企業也出現了徘徊、后勁不足的局面。近3年來,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前100位的民營企業數量在不斷減少。分別是6家、5家、4家,以往進入了壟斷行業的民營大企業也在紛紛撤出。
去年匯源的收購案挑動了全國上下敏感的神經,雖然今年最終以可口可樂收購失敗告終,頗令廣大民眾滿意。然而。匯源之所以動了賣身可口可樂的念頭,必然有其自身發展的深層原因。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環境存在的種種問題,可口可樂走了,統一來了,匯源被收購的案件還會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