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桑麗
我們所處的歷史時刻,在某種程度上與二次大戰(zhàn)結束時相似。那時主流體系已經崩潰,一個全新體系有待重建。中國在這場世界裂變中能否樹立起新的游戲規(guī)則?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動機的功能在2009年進一步得到強化,與美國消費力作為世界持續(xù)推動力的地位,二者正在進行結構性的交替,第三方也在隨著積極能動的脈搏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這是全球政治經濟中最可預見的也是最重要的趨勢。在低碳經濟、產業(yè)大轉移、貿易保護、國際金融新秩序等議題上,中國也在努力尋求當然位置。
低碳潮流重塑世界
在低碳經濟成為一種全球時髦之時,碳減排背后的國際政治博弈絲毫未減少。引人注目的哥本哈根會議12月7日開幕,對全球氣候變暖及各國的責任問題進行長達12天的爭論。目前各界廣泛預期,此次會議不太可能達成有約束力的法律協(xié)議,很可能只會達成一些替代性的政治性協(xié)議。
美國代表團日前要求歐洲的一些富國代表“另起爐灶”,拋開《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的框架,重新建立一個溫室氣體減排的新協(xié)議。美國首席談判代表約翰森·博興格說:“我們反對這個協(xié)議,也沒有加入這個協(xié)議,因此不能按照它的規(guī)定來行事。一個新的協(xié)議應該被所有國家認可?!泵绹倪@一態(tài)度,說白了就是要顛覆《京都議定書》,另起爐灶來搞一套。
在全球碳減排爭議中,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發(fā)達國家提出對發(fā)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征收碳稅。美國眾議院今年6月26日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授權美國政府今后對因拒絕減排而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國家的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法國人則更進一步,法國參議院通過議案,從2010年1月1日起對法國的化石能源使用按照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付費17歐元的標準征稅,平均每戶法國家庭每年將分攤74歐元的碳稅。
這些跡象顯示的趨勢是,未來碳稅必將進入國際貿易領域。這些措施一旦實施,有可能在全球引發(fā)新的貿易戰(zhàn),尤其是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制造業(yè)和產品出口形成打擊。
對于這種趨勢,國內不少專家學者普遍提出了批評。國內專家們一般認為,發(fā)達國家做出了一個錯誤決定,通過“巧立名目”,試圖達到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實際目的。國家發(fā)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這種看法低估了發(fā)達國家推動碳稅的實際決心和負面影響,從現在全球的碳排放形勢來看,無論是繼續(xù)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之下,還是在美國主導的新框架下,作為碳排放大國的中國都難逃硬性的減排責任。
對此,身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家的中國應該怎么辦?11月26日,中國正式對外公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巧合的是前一日,美國白宮宣布,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202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的臨時陸目標。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家做出表率,無疑鼓舞世界士氣。誠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執(zhí)行秘書長伊福,德布爾所言:“美國的中期減排承諾和中國在能源效率上的特定行動承諾,將開啟達成哥本哈根全面協(xié)議的最后兩扇大門。”
“中國已經不可能躲在發(fā)展中國家群體中了,而是會被單獨挑出來給予重點關照。中國的應對辦法是推出同樣有力度的措施,比如也開征碳稅,以此對國際壓力進行對沖。”國家發(fā)改委能源所周風起研究員表示中國推出碳稅可能會使一部分中國企業(yè)感覺倒霉,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yè)和鋼鐵煤炭行業(yè)?!芭c其讓美國人征我們的碳關稅,去補貼他們企業(yè),不如我們自己先征碳稅,所得的稅收再補貼自己的企業(yè),使空喊了十幾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可以由會議內容轉變成為現實的行動?!?/p>
產業(yè)轉移中的貿易保護
低碳經濟成為潮流的當下,世界格局的產業(yè)轉移以及與此相伴的貿易保護也方興未艾。
福特汽車年初發(fā)表聲明,由于中國市場目前仍然在全球汽車市場一片哀鴻中保持難得的增長,福特汽車將會對愈發(fā)重要的中國市場輸入更多的管理權限和職能——估計這是最后一塊肥田沃土了。
通用、克萊斯勒也和福特現在差不多——將公司業(yè)務大部分轉移到中國來。這意味著,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從制造業(yè)成本上說,中國將是全球最大最佳的汽車制造基地。福特的動作可能是剛剛開始,大規(guī)模的產業(yè)轉移將在今后緩慢展開。汽車產業(yè)國際大轉移,不過是宏觀經濟的一個細胞微觀切片,它反映出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的全球生產力格局大轉移并未結束,而正在往更深層次進行。金融危機不但沒有讓全球生產力布局調整過程結束,反而加快了這一進程。對于中國而言,此輪危機非但不是危險,反而是最大的機會。
這和1975年的日本經濟如出一轍。在1973~1975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中,日本經濟在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yè)結構升級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中國經濟如今很可能重復當年日本經濟的現象。
重化工業(yè)的國際大轉移,將會讓中國經濟再上一臺階。這個過程將會持續(xù)很長時間,這將給中國經濟以巨大的推動作用。金融危機加快國際產業(yè)向中國轉移的步伐,這是機會,但也是對中國政界工商業(yè)界的重大考驗,如何將潛在機遇化為現實經濟增長,將是中國人的重大課題。
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隆國強研究員看來,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在進一步增加,這與奧巴馬受到的美國國內壓力有關,不過,倘若美國繼續(xù)圍剿中國制造。那么勢必造成中美貿易戰(zhàn)進一步火上澆油?!岸谌蚪洕鷱吞K仍然脆弱的大背景下,兩國政府領導人心中都非常清楚,再進行代價太大的博弈將是非常不明智的,中美大規(guī)模貿易戰(zhàn)將會是兩敗俱傷?!?/p>
其實,本輪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的興起是全球性的,美國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而中國成為這一輪貿易制裁的最大受傷者。保護主義勢力得到了空前的壯大,G20中有19個國家新增了貿易保護條款,對于政治家來說,空泛的口號同國內民眾的壓力相比較,一個只不過是國際聲譽,一個是實實在在的國內選票,孰輕孰重不難判斷。
對于美國來說,比較安全的一個選擇是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出口、限制進口,來減少經常項目逆差。“從長期來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同容忍美元大幅貶值一樣不利于美國的長遠利益,但對于視野不超過4年的政治家來說,實行或容忍貿易保護主義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甭鴱姺治?,中期選舉期間失業(yè)率上升產生的政治壓力、實現經濟增長和保持美元穩(wěn)定兩大政策目標的沖突,很可能誘使美國政府采取更多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中美在2009年戰(zhàn)略經濟會談上達成的協(xié)議,實際上就是試圖恢復到2008年之前“美國消費,中國生產”的舊有經濟模式。
“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實際上掌握引發(fā)中美大規(guī)模貿易戰(zhàn)的主導權。”
金融新秩序再定中國角色
回望2009,中國深度參與國際金融新秩序的趨勢益發(fā)明顯。
繼北大教授林毅夫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后,媒介稱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調任央行副行長,繼而可能被派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擔任副總裁。一旦中國人進入IMF高管層,意味著在追求提高國際金融地位的道路上,中國又踏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毫無疑問,中國人在國際金融機構,包括世界銀行及IMF,以及其他一些區(qū)域金融機構中的高層席位越來越多,是中國話語權不斷提升的直接體現。
“僅僅靠在國際金融機構中增加一兩個高管席位,并不能在根本上改變新興市場與發(fā)展中國家實際上的弱勢地位。在IMF、世界銀行等金融類國際機構中,由于份額較低。中國在其中的地位與自身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地位明顯不符。而且從短期內來看,中國在份額和投票權方面無望獲得大幅提高?!敝醒胴斀洿髮W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無約束的美元本位制成為國際金融危機頻頻發(fā)生的根源,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IMF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和監(jiān)督成員國國際收支狀況的職能幾乎蕩然無存,只是協(xié)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賬戶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而已。
隨著世界經濟環(huán)境、各國實力的不斷變化,IMF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的需要,改革早已成為這個機構的必需。而圍繞著改革,則是各個成員國在IMF中義務、權利及地位不斷博弈的一個過程。
7月28日,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在經濟領域雙方達成的四點重要共識中,有兩點涉及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構建:“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強有力的金融體系,并且完善金融監(jiān)管……雙方同意在改革和加強國際金融機構方面進行合作,增加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經濟體的發(fā)言權和代表性……”這意味著,在全球金融危機仍在蔓延以及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已提上世界諸大國議程的背景下,中國的主張已經得到了發(fā)達國家實質性關注。
9月在美國匹茲堡舉行的第三次G20金融峰會,決定增加新興市場與發(fā)展中國家3%的世行投票權和5%的IMF份額。10月5日世界銀行與IMF年會發(fā)表的聯合公報上,再次重申世行與IMF的投票權和份額的分配需要進行進一步調整。
郭田勇認為中國在參與構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即人民幣走向國際化與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叭嗣駧乓蔀橹饕膰H儲備貨幣,將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而并非僅僅成為國內金融中心或區(qū)域金融中心。”
誠然,以IMF改革為突破口來打破美元壟斷地位,未來國際金融秩序的不斷變革必定是一個漸進而緩慢的過程。
本輪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的興起是全球性的,美國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而中國成為這一輪貿易制裁的最大受傷者。保護主義勢力得到了空前的壯大,G20中有19個國家新增了貿易保護條款,對于政治家來說,空泛的口號同國內民眾的壓力相比較,一個只不過是國際聲譽,一個是實實在在的國內選票,孰輕孰重不難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