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中
又逢歲末,跨入25年的《南風窗》,其“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也進入第七個年頭。
全世界、全中國的媒體,唯有《南風窗》將“For the publicg00d”(“為了公共利益”)打在了自己的封面標志上。總有人問我:“為了公共利益,何解?”
有人說:公共利益就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當然,這不是簡單的“最大公約數”,不是“億萬人民意氣風發的大躍進”、“大革命”、“大運動”,也不是泄憤情緒“大呼隆”的“群體事件”,而是理性、長遠的利益訴求和體現,是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
我們退開一步審視社會,在當今“民主共和”的時代,“民主”是社會成員公平的權利,沒有民主,談不上共和,這個“共”可以理解為“公共利益”的“共”,這個“和”可以理解為“和諧社會”的“和”,完整的表述應是:有了公平的權利才有公共的利益,有了公共利益才有和諧社會,我想,這才是“民主共和”的真諦吧?!昂椭C社會”是人們追求的最佳社會狀態,公共利益,則是和諧社會深層的核心價值,可以說:沒有公共利益,就不會有和諧社會。
我們再退開一步審視當今的中國,發展的速度令世界矚目,持續的經濟巨大增長和進步的社會成就,同時,伴隨著發展中的許多問題。聯合國研究機構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的人均年收入達到2500~3000美元時,社會將發生轉型。中國正處于這樣一個轉型期,這是一個矛盾凸顯期,是一個矛盾匯聚期,也是一個矛盾磨合期。發展與轉型的矛盾如激流匯至的當下中國,靠什么讓中國的“諾亞方舟”駛向“和諧”的彼岸?答案應該是:唯有堅持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不是一句抽象的口號,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是當下中國社會的各政黨、各級政府和各階層以及社會全體成員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只有重新凝聚共識、孕育力量,才能正確地揚帆遠航。
政府,是公權力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應當是體現公共利益的實操者、守護者、建設者、協調者。因此,政府應該是為公共利益的“服務型”政府,不是“廟堂之上”威權的“虎狼政府”,不應對外是“嘉賓”,對內是“家奴”。公務員應該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公職人員,是“公仆”,不是公共財政供養的“衙役”、“衙內”。公共財政應該是公眾明了的“陽光財政”,不是躲開公眾視線被偷吃的“奶酪”。公眾的知情權應當受到尊重、保障和暢通的兌現,而不是對“愚民”的“嚴管”和封殺。稅賦應該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善治”,不是巧取豪奪的“惡法”,納稅人不僅有納稅的義務,還應該有對稅賦監管的權利并享受公共產品的回饋……正因為如此,制度設計及公共政策、立法及執法更應以保障和實踐公共利益為核心。這不僅僅是政府和政黨的事,今天的中國,公民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也在日漸高漲,而理性表達、平等對話、民主參政議政的意識也在日漸增強。社會各階層為公共利益而呼吁,不僅不會破壞社會的安定團結,反而在客觀上,有力地促進了各級政府官員執政作風的轉變、執政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了黨和國家所倡導的政治文明的不斷成長。
當今中國,面對多元化價值取向和利益分割的現實,高調的“大公無私”是不切實際的。現階段中國的民生問題,早已超越了改革開放之初單純對溫飽財富的追求,而上升到一種對“安全感”的更高級追求——私產保護、環境保護、食品衛生安全、公共防疫、社會治安、法制建設、社會勞動保障、公共財政……這些問題都屬于與社會各階層和每一位公民息息相關、人們共同關注而又極具根本性意義的公共利益的范疇。
“公共利益”沒有“主、謂、賓”,不是誰為誰的事,社會各階層和全體成員是可以接受和匯聚在公共利益旗幟之下的,每個社會成員點點滴滴的努力,每一樣進步都匯入“為了公共利益”這條流淌的時代大河,參與到全社會全民族公共利益的建構過程之中,“與共和國同行”。
新聞人,應該是社會的觀察者、記錄者、思考者也是參與者,應當具有社會責任感并對社會的進步起建設性作用,應當努力追求成為一個獨立、理性、良知的知識分子。從一開始,《南風窗》就努力闡釋何謂“為了公共利益”,并將它與新聞理想聯系在一起,我們曾在“窗下人語”中鄭重寫道:“現在,我們把‘For the public good寫到了旗幟上。因為,即便記者只是卑微的歷史記錄者,他也可以在不失客觀平衡的報道中,用具有穿透力的文字驅散表象的迷霧,將與公眾利益攸關的事實凸現出來。”
7年里,我們從未停止過對“為了公共利益”的追問與探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又處在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上,在這樣的一個復雜、激變而沉重的轉型時期,《南風窗》從未放松過自己的媒體責任,不懈地推進“為了公共利益”,使之成為這個偉大國家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