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曉明(中山大學性別教育論壇負責人)
胡嘉明的文章聚焦奧運禮儀和國慶閱兵中的美少女形象,探討了它與國家權力、文化產業以及資本市場的關聯,讓我們有機會從性別視角出發透視國家儀式美麗規范的生產。讀了她的文章。我覺得還可以補充一個角度,那就是把閱兵看做表演,從演藝的角度觀察女兵形象建構。
若從實戰出發,戰場無視性別,槍子不長眼。花木蘭能夠打仗,關鍵在“安能辨我是雄雌”。而作為受閱軍人,女兵的差異正在于性別。
大量關于受閱女兵的報道集中在她們儀容魅力和來之不易上,這些都接近演藝人的實踐。長達280多天的封閉式的生活,“衣領上別大頭釓膝蓋處夾紙片,下顎處綁繃帶”;“每人面前有5條線:頭線、臉線、下頜線、胸線、腳線。每一個動作都不能越過‘五線”。每一步75公允天安門前共走128步……女民兵方隊的領隊,干脆由模特禮儀專業生擔任。這里閱的兵,比兵更像兵,因為它已經是理想化了同時也是扮裝出來的隊伍。
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在電視機不普及的時代,人們看游行得親臨現場。這同時也很容易感受游行的壯觀、個人的渺小并產生投身人流的沖動。那時,新聞紀錄片也記錄慶典,銀幕的尺度讓人物形同巨人。如今再宏大的場景,到家庭電視機里,也不過是縮微畫面。閱兵陣勢的威武雄壯很大程度上被觀看的工具消解,特別是時過境遷,它更像一個劇場表演,甚至兒童動畫。我這里并沒有對誰不敬的意思,誰讓咱們家里的電視遠不夠真人尺寸呢?
從這里引出的一個關聯是,閱兵、演戲、模特走秀,從語言再現的角度,都是通過符號生產意義而已。這符號可以與現實等身(工人花車上站著真正的農民工),也可以萬里之遙(女模特扮演女勇士)。就此而言,觀看,總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你可以欣賞那英武,看女性氣質對男性武功的吸納打造;你可以享受那靚麗,看三軍三色少女1分28秒的整齊步調;你同樣可以敬而遠之,它不過是一個傳奇。(2009年第25期《當代中國的美麗和規訓》)
中國的真正考驗
鄭宇碩(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
馬凱碩教授是新加坡外交建制內的重要人物,他的觀點經常代表新加坡官方不方便公開表達的立場。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奧巴馬訪華,曾公開宣示希望美國能維持它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平衡中國的崛起。這一直是新加坡的基本外交政策:積極吸引東南亞地區外的大國參與區內事務,為東盟維持它的外交主動提供一個理想的環境。任何一個大國在區內有太大的影響力,自然會削弱東盟的主動性,東盟會感受到壓力。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裔為主的小國,維持大國在東南亞區內的平衡會為新加坡提供更大的外交回旋余地,不致為區內的馬來裔鄰國所多方掣肘。所以新加坡積極推動東亞峰會,讓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參與,也樂意為東南亞區內的美國的海空軍提供維修補給等服務。
這次奧巴馬訪問亞洲,對中國而言,最大的收獲是美國不再大力加強與區內傳統盟國像日本、韓國以至印度的軍事合作,以防范中國的崛起。奧巴馬愿意通過“戰略再保證”,表示承認中國作為國際大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但就要求中國的外交和經濟政策不致沖擊美國的核心利益。
另一方面。對亞太各國而言,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比例繼續趨升,對美國的依賴會慢慢地下降,在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下,區內各國更銳意開拓中東、非洲、拉美等市場。東亞的經濟整合會因中日關系的改善、日本鳩山內閣上場等因素而有更快速的發展。
中國的國際地位雖然在國際金融海嘯的背景下有所提升,但真正的考驗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國經濟復蘇雖然迅速,但能否借此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避免產能過剩、金融體系壞賬趨升等還得繼續努力。
二是美國當前內外交困,但對中國的實質性讓步不多,具體的例子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投票權。而且美國國內保護主義情緒高漲,與中國的經濟摩擦會繼續增加。中國對發展中國家領導權的強調亦會較為積極高調,引致發達國家的反擊。(2009年第25期《中美關系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