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龍
天下父母都一樣充滿愛心,但管教孩子卻差異很大。原來僅付出愛心還不夠,教育還必須講究技巧。尤其當孩子犯錯誤時,你別先急著批評,慢一拍,消消氣,與他保持良好的關系比較理智,越是激烈的沖動就越糟糕,親子感情也會隨之越來越差。當然,批評在所難免,只不過方法要正確,不能影響了孩子看待錯誤和不足。整個過程中,你得提醒自己:批評是否有些言過其實?是否留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是否斥罵他太多,而欠缺溫和?
急于批評留后遺癥
激發防御說謊
生活實例——幼兒園老師對寧寧媽反映情況,說她兒子經常不能上課,獨來獨往,不能跟集體保持一致。這情況讓寧寧媽很著急,寧寧本來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呀!把寧寧接回家,她就開始進行“審判”:“今天上課怎么樣?老師都教什么了?”寧寧若無其事地道:“嗯,不知道,老師沒有教。”看到孩子撒謊,寧寧媽氣不打一處來,繼續盤問:“你不認為自己正在撒謊嗎?”寧寧搖頭。她已經忍無可忍:“我已經問過老師了,知道你不坐下來好好上課,你還撒謊,膽大包天……”寧寧反叛地回她:“不嘛,我喜歡玩。”造反了,這孩子都挨批評了還這么不聽話!
專家解答:
對待孩子犯錯后的防御性謊言我們首先應該說話不拐彎要直截了當說真話。比如發現孩子從別人那里拿了喜歡的東西我們不應該問:“你把別人的東西拿走了嗎?它怎么在你的桌子上?”而是應該直接說:“我看到你拿了別人的東西。”
父母防止孩子撒謊的另一個方法是避免問“為什么”,不要扮演檢察官的角色。“為什么”是審訊術語,對孩子來說,“為什么”就意味著父母不贊成、失望、不高興。
簡而言之,我們不能激發孩子防御性的撒謊,我們不能有意制造讓孩子撒謊的機會。當孩子說謊時,我們的反應不應該表現得歇斯底里,不應該充滿說教,而是要切合實際,就事論事,一語中的。讓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因為撒謊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觸怒逆反心
生活實例——星星爸性子暴躁,他討厭兒子調皮搗蛋。可是,3歲的孩子天性愛玩,肯定容易惹禍。這不,星星又不肯好好睡覺,一會兒要喝果汁,一會兒要看動畫片,一會兒吵著要玩玩具,居然還把電視遙控器摔壞了。星星爸火氣;中天地批評他不聽話,是壞孩子,叫他承認錯誤。星星或許是被嚇住了,一聲不吭。結果,他的屁股遭遇了爸爸的“掌風”。但從此,他逆反的性格卻越加明顯,越批評越不乖,還學會了頂嘴。
專家解答:
父母的責罵對孩子心理成長特別不利,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越是打罵,他就越調皮給你看。而且,脾氣也會變得暴躁,在外面還很容易跟小伙伴們打架。有些孩子還會因為要逃避挨打,學會說謊和見風使舵的壞毛病。
循循善誘,充分說理,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古語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另外,不能嚴厲苛求孩子。因為大人隨便說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忽略錯誤嘗甜頭
生活實例——小美玩輪滑的時候,不小心撞翻了媽媽的化妝柜。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只聽見“當啷”一聲,瓶瓶罐罐掉落一地,香水灑了一地。媽媽正在廚房做飯,聽到聲音,著急地問小美是不是砸碎東西了。小美說沒有。可是,等媽媽忙完走過來,就看見滿地狼藉,小美照樣在旁邊玩。媽媽讓她停下來,幫助收拾東西,并要她保證以后注意。小美抿著嘴不說話,媽媽生氣了,抓著她的手說:“你今天不說清楚,就別做其它事。”小美一臉委屈。僵持了一陣,小美還是不說話,媽媽也沒有辦法。或許沒有得到想象中的“懲罰”,那以后,小美犯錯的頻率更高了。
專家解答:
孩子犯了錯,如打壞了很貴重的東西,或是弄傷了別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會很生氣,抓著孩子的手,很嚴厲地責問他,要孩子承認自己錯了,說對不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都會害怕大人,甚至覺得爸爸媽媽都不愛自己了。試想,在孩子覺得“你好兇,好嚇人”的情況下,還要他承認自己錯了,是不是有些勉為其難?
然而,一旦家長對孩子的過錯不了了之,他們更加不會承認自己有錯。因為你在對他進行教育時沒能對癥下藥。行為矯正學認為,一種行為發生后獲得有利的結果,則這種行為更有可能在將來相似的環境中被重復。你的寬容和無奈使孩子嘗到了“甜頭”,自然更加肆無忌憚。建議你讓孩子試著承擔犯錯誤帶來的煩惱(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比如起床磨蹭會遲到,那就跟他細細講解去幼兒園遲到后,會有哪些不好的后果和境遇,然后讓他嘗嘗遲到后的滋味,效果要強于你的批評與說教。
孩子不認錯的原因
1、孩子不知是錯的
3歲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紐扣扣錯位,將襪底穿到腳面上,把兩只鞋子穿反等現象;再大一點兒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則頑皮、好打鬧,他們往往全然不知是錯。父母不應該過多地責備孩子,更不要說那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如:“你真笨”、“你真是沒用”等等,而應該在如何做上給予具體指導,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在一次次戰勝錯誤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本領。
2、怕受懲罰不敢認錯
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罵,常使孩子驚恐萬狀,無所適從。于是,當孩子做了錯事后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只好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要幫助孩子克服和糾正這種不良行為,父母必須改變不良的教育方法,堅持正面教育。家長制的作風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孩子做了錯事,父母保持冷靜的態度,分析孩子做錯事的原因,本著重動機、輕后果的原則,原諒孩子的過失。孩子畢竟是孩子,但是對其行為、品德上的錯誤則要毫不客氣地給予嚴厲批評,絕不姑息遷就,以便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少犯錯誤。
3、受父母的影響
孩子會通過模仿身邊親密且重要的人來學會一些行為。父母的榜樣作用不僅表現在好的行為上,不好的行為也會被孩子模仿。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權威,往往為了自己的面子,不肯向孩子認錯,特別是在自己犯錯的時候,如弄壞了孩子喜歡的玩具等,他們可能會進行彌補,但卻不樂意認錯,由此導致孩子也學會不認錯。
批評孩子四大竅門
1、只談眼前不翻舊賬
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父母要原諒孩子的過錯,動輒翻老賬,這樣很傷孩子幼稚的心。
2、別只盯著孩子的錯
當我們動怒時常常會急于讓孩子認錯,會直接針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切入。如果我們只針對眼前的錯事指責他,而忽略了他的優點,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他整個人。在我們批評孩子時,也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光盯住他的錯處。
3、跟孩子增加身體接觸
在批評孩子時可以摟著他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所以當我們實在需要責備他時,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在說著指責他的話時,身體部分要有接觸,這樣就能達到恩威并用的效果。4批評過后要“敘舊情”
批評過后,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不帶他出去。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就應受到批評,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