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
上屆比賽的金獎得主盛舒揚、董鑒鴻此次又一次參賽,當然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自信力。藝術講究的是積累與火候,這些金獎演員的能力與水平在上一屆已得到充分展示,要在短短三年內再上層樓,且在演出中增添新意、為觀眾帶來驚喜,是一件很難的事。令人欣慰的是,這兩位傅派花旦在本工戲中都表現得沉穩大氣,在反串和第二流派中也表現得非常搶眼,用實力證明了自己金獎頭銜的含金量,再次奪金,當之無愧。
此屆和上屆的新秀組中都有一些不滿20歲的小選手。本屆中最為特別的是福建芳華越劇團幾位學戲還不過一兩年的“小越女”。她們稚氣未脫,有的甚至僅僅是因為看了三年前的比賽才下決心開始學戲的。因此,對于她們來說,參賽的目的主要展示和增加經歷,至于此屆得獎與否,并不重要——下屆、再下屆,終有收獲的一天。
本屆比賽取消了“二級演員”以上不能參賽的規定。于是,以嵊州越劇團徐派小生劉志霞為代表的一些浙江小劇團的臺柱子有了亮相爭鋒的機會。她們早早就在自己劇團當家,在舞臺上磨練多年,創演了不止一部原創大戲,有著超出同齡人的駕馭舞臺的能力和氣質。將她們與初出茅廬的小演員們放在一起比賽,對于后者來說,有時有些殘忍。不過,這樣的平臺結構同時也讓雙方增加了互相學習的機會,成熟者的道路,為青澀者指引著方向。
搭檔,對于戲劇演員來說是太重要了。好的搭檔,旗鼓相當、互相烘托、珠聯璧合,能使戲加倍精彩。本屆從總決賽開始進行“龍鳳配”,為此特地組織了“訓練營”,讓來自各院團的小生、花旦選手自由配對。經過一番探尋,在最終配成的“對子”中,既有“上越”的王柔桑、盛舒揚那樣合作多年、極為默契的“老”搭檔,也有“上越”張宇鋒、紹興小百花的董鑒鴻那樣“一見鐘情”式的新搭檔。在四對金獎當中,就有兩對是跨院團合作的。
為有源頭活水來
出人與出戲不可分割。雖然越劇同宗同源,但在江南各地的土壤哺育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格局——或莊重,或俏麗,或華美,或清新,或練達,或淳樸……對于觀眾來說,欣賞跨地域的越劇比賽確是一大賞心樂事。諸暨越劇團的《西施斷纜》,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陸游與唐婉》,不同版本的《情探》、《白蛇傳》、《珍珠塔》,在流派唱腔、編排設計和舞臺調度方面都各具特色,令人大呼過癮。
“上越”的幾位實力選手選擇的多為骨子老戲——《紅樓夢》、《梁祝》、《盤夫》、《碧玉簪》等等。這一方面與上海越劇規范持重、注重流派特色的風格有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實力與信心的顯現。畢竟,經典段落為大家廣泛熟知,要演得出彩、打動評委,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相比之下,浙江的越劇風格較少拘束,更注重探索創新。一些劇團的參賽作品是根據選手的流派與特長,或度身創作,或移植重排的,看得出,她們花了很多心思,雖說在藝術水準上不夠完美,卻不能否認其中萌動的創新精神。
以文武并重為特色的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參賽的幾個作品,如《李亞仙·繡目》移植自同名川劇,也是傳統劇目《李娃傳》的故事續編。如果說董鑒鴻上屆參賽節目《馬龍將軍》還有老師陳飛的表演可資模仿,那么此次就是全然的原創作品了,她自主創造角色的能力盡顯無疑。陳雯婷《楊乃武·死諫》既發揮了她擅長武戲的特點,又把感情與技巧巧妙結合起來,特色鮮明,惹人眼球。
杭州越劇院帶來的原創折子戲《金龍與蜉蝣》,移植自“都市新淮劇”經典之作,比較成功地實現了越劇與“冷硬”題材的結合;移植自昆曲的《新河東獅吼》,“上越”樊婷婷和“杭越”吳素飛將各自的表演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令人捧腹。
本屆比賽中,有些選手有意識地挑戰當紅越劇明星們的原創新戲。像紹興小百花的余興選擇了吳鳳花近年新作《虞美人》,浙江藝校的王靜大膽選擇了方亞芬的《玉卿嫂》……總決賽階段,主辦方特別設置了一場改革開放后劇目的比拼,讓觀眾看到了《家》、《梅龍鎮》、《啼笑因緣》、《舞臺姐妹》等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新編戲在青年演員之中的傳承軌跡。
千里之行憑足下
與一般的越劇比賽不同,“越女爭鋒”更注重娛樂化和觀賞性。為此,主辦方設置了細致的環節,除傳統戲和新編劇目用來考驗演員基本功外,反串和第二流派折子戲在給予選手更多展示空間、嘗試演繹更多人物的同時,還透出強烈的招攬觀眾的意圖。而一些由越劇本體引伸出來的考題,如猜唱段、接唱詞、知識搶答甚至自主設計唱腔,更考驗演員的知識面和才藝儲備。筆者難忘“柔帆遠揚”組合憑借優異表現在總決賽中三次登上“日冠軍”寶座的情景,難忘青年演員王柔桑手握搶答器從容鎮定頻頻得分,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意的風采。誠然,比賽環節密、準備時間短,確實把選手們折磨得很累,但同時也讓她們受益良多——強迫性地打開視野,逼迫性地充實自己。若是持續開放和充實自己,這些演員將會前途無量。
熱度后的冷思考
“越女爭鋒”有多熱鬧,吵鬧和爭議就有多激烈。本屆比賽舉辦期間,劇團、戲迷、演員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不斷,有些甚至當場發作,一時引發不少新聞事件。比如杭州決賽期間的“白燕升落淚”事件,上海總決賽最后一場因觀眾席騷動中止7分鐘、評委集體退場,散場后天蟾逸夫舞臺后門欲罷不能的人潮以及此后網上各大越劇論壇的喧囂……一些越劇界存在的不良現狀,將會阻礙劇種的發展,但要改變,恐非一日之功。筆者認為,我們不但要引導戲迷學習如何愛越劇,而且還要引導青年演員學習如何面對各種壓力——藝術生涯不僅充滿鮮花與掌聲,也有寂寞與清苦。在紛紛擾擾中選擇并堅持自己的方向,這是青年演員的必修一課。
由于賽制不夠完善等問題,主辦方屢被詬病。電視傳媒的特性與戲曲傳播本身,并不是完全一致,賽制安排向電視傳媒所提出的要求妥協,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遺憾的是,一些戲迷對選手“愛之深”,而對比賽“責之切”,無論大獎花落誰家,主辦方都少不得挨罵。其實,在戲曲日漸衰落、受眾日漸萎縮的今天,比賽的出現畢竟利大于弊的,與其抱怨它不夠完善,還不如群策群力,在體量的同時想方設法盡可能為它減少漏洞。與其坐等一場賽制完美的比賽,還不如擺正心態,充分利用現有平臺,展示和欣賞戲曲的實力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