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貴軍 季鑫宇
奶牛具有耐寒不耐熱的習性,最適宜的溫度為8~16℃。但是,冬季天寒地凍,特別是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在一20℃以下,牧草干枯,營養低下,青飼料少,飼養奶牛難度大,極易導致奶牛產奶量下降,甚至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總結多年的飼養經驗,我國北方地區在冬季如能科學飼養,強化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
1.提高舍溫。奶牛的適宜環境溫度一般為8~16℃,在此溫度范圍內,奶牛代謝率和產熱量均處于最低水平。表現為:飼料消耗少,發病率低。如果牛舍的溫度在0℃以下時,牛體就散發大量能量以維持其體溫。因此,在寒冷的冬季保持奶牛適宜的環境溫度十分重要。應將牛舍西面和北面的門窗、墻縫堵嚴,防止賊風侵襲,向陽面的門窗要掛簾,或釘塑料薄膜。以保舍溫。
2.增加光照。國外研究證明。采用白色熒光燈照明的方法,使白晝和黑夜按16小時和18小時的比例循環,增加光照,在照射2~6周內,奶牛產奶量即可提高,春、秋、冬三季,每頭牛日產奶量可提高10%。在奶牛泌乳的最初60天內,在不增加和改變飼料的情況下,增加光照,讓牛舍內每天保持16小時光照,比處在自然光照條件下多產奶10%。
3.飲足溫水。在冬季奶牛多采食干草,消化液分泌量增加,僅唾液每天就分泌50升左右,若不能充分飲水,食欲就會下降,致使產奶量下降,甚至發生疾病。奶牛每食1公斤干飼料,需水5公斤左右,所以,總的飲水量不能少于夏季。據報道。冬季奶牛飲8.5℃的水比飲1.5℃的水產奶量提高8%左右。但是,長期給奶牛飲20℃的溫水,反而會使奶牛體質變弱,胃的消化能力降低。奶牛冬季飲水的適宜溫度為:成年母牛12~14℃,產奶、懷孕牛15~16℃,犢牛35~38℃。
4.補足食鹽。食鹽是胃液的主要成分之一。隨著冬季奶牛胃液分泌量增加,食鹽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若食鹽攝入量不足,就會導致奶牛食欲降低,產奶量下降。食鹽的日供給量應視奶牛體重的大小和產奶量高低而定,一般每日供給50~100克。除按日糧1%拌入精料外,也可專設鹽槽,讓牛自由舐食。
5.提高飼料標準。奶牛瘤胃發酵和其所產生的能量被轉用到保持體溫上來,奶牛維持生產的營養也相應地增加。一般比飼養標準高10%~15%。因此,冬季需增加15%的混合精料,這樣才能保持或提高產奶量。冬季奶牛的草料成分比較單一,可在其飼料中加入適量的鈣和磷,一般每天可喂5~15克。尿素是補充蛋白質的有效措施,可酌量飼喂。一般6月齡以上的犢牛日喂30~50克,青年牛日喂70~90克,成年母牛日喂150克左右。但是,尿素適口性差,可按1%與精料混合后拌草飼喂,喂后半小時內不宜飲水。適當加喂青綠多汁飼料可提高奶牛產奶量,如蘿卜、胡蘿卜、白菜、甘薯、馬鈴薯、次品水果等。
6.加強運動。奶牛在冬季長期拴養在光照不足、空氣不新鮮的舍內,得不到運動,這樣不僅會使產奶量下降,還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一般每天中午前后應將奶牛趕到舍外活動,進行日光浴及呼吸新鮮空氣,同時每天刷拭牛體2~3次,以保持體表清潔,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抗病抗寒能力,提高產奶量。
7.搞好衛生防疫。圈舍要保持清潔干燥,奶牛躺臥的地方最好墊上軟草。潮濕的地方應經常撒些草木灰,這樣既可消毒防病,又能吸潮除臭。冬季應對牛驅蟲一次,還要做好防疫注射,防止傳染病發生。每天要把牛牽出去曬太陽。注意刷拭牛體,不僅可保持體表清潔,而且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防止生瘡癬,有助于調節體溫和增強抗病能力。因此,每天應早晚兩次刷拭,每次3~6分鐘,須周密刷拭全身各部位,不可疏漏。此外,牛舍內的糞便應勤打掃,勤墊干碎草、土,防止牛蹄患病。要定期對牛舍、運動場進行消毒,并按防疫程序進行疫苗注射,發現疾病早治療,確保奶牛健康,保證多產奶。
8.加喂夜餐。在夜間10時左右,給奶牛喂適量的草料,然后再飲足溫水或粥料,奶牛的抗寒能力就會大大增強,使產奶量明顯提高。
9.保護乳房。冬季給奶牛乳房戴上乳罩能避免乳房被糞便污染,或因寒冷造成的凍傷,可使產奶量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