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征 陳朝鋒 王燕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在戰爭時期,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自啟動快速發展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和河南省文化改革試驗區建設(以下簡稱“兩區”建設)以來,老區人民投身到這場變革之中,奏響了一曲曲絢麗華章。
紅土地上的光榮和夢想
新縣,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門”之稱。在戰爭時期,這里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培育了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名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落腳地。
從新縣產生了鄂豫皖蘇區紅色革命史上的眾多第一:
中國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從這里起飛參加對敵作戰,這是紅軍第一次對地制空作戰。
中國第一個航空局——鄂豫皖邊區軍委航空局在這里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史由此向前推進了近2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屆體育運動會在這里召開,從此掀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體育的序幕。
在這里還有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革命武裝、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邊區第一支紅軍部隊等幾十個鄂豫皖三省第一,是當之無愧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區、是當之無愧的將軍縣、是當之無愧的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
今天,紅土地上的光榮和夢想,催生了這里的新變化。
創新發展續新篇
創新,是發展的靈魂。新縣人們用創新求變的精神續寫了新的篇章。
——產權流轉春芳遍野。
該縣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農村房屋、水面經營權等農村“五權”流轉作為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產權流轉。
搭建流轉平臺,圍著群眾轉。建成覆蓋全縣的縣、鄉兩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開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網,發布流轉信息2551條,流轉耕地4.2萬畝、林地56.5萬畝。
完善流轉程序,帶著群眾干。土地流轉時,鄉、村組干部主動參與,積極協調,引導承包大戶與農民簽訂流轉協議,土地承包經營證發證率達80%,對全縣54萬畝集體林地進行了依法改革,實現了群眾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日本農場主立松國彥在滸灣鄉游圍孜村建起綠色農莊,大山溝引來了洋農民,成為備受關注的新鮮事。
——金融創新春意正濃。
金融不改,農村不活;金融不改,農村難改。新縣緊緊扭住金融創新這一農村改革的關鍵,激活了農村金融這一池春水。
新縣農村信用聯社被中國銀監會批準籌建河南省首家農村商業銀行,結束了中原大地無農村商業銀行的歷史。作為全省6家,全市2家獲批設立的小額貸款公司,九龍小額貸款公司正式揭牌開業。在此基礎上,新縣發展資金互助社7家;整合涉農資金,注資1個億,成立了新縣金源擔保有限公司,為“兩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合作組織春筍勃發。
滸灣鄉興民農產品科技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800萬元,流轉土地2000余畝,年加工干香菇75噸,年銷售收入2800萬元,帶動周邊380多農戶,年戶均受益8000余元,探索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促進農民增收的農業產業化新路子。全縣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發展到120個,注冊資本3.1億元,帶動農戶2萬戶,其中省級示范社1家,市級示范社9家。
“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群眾”的發展格局在新縣初步形成。
政通人和地生金
開辟新天地、創造新輝煌,是新縣人一直追求的目標,他們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更具實力、更具活力、更具魅力的新縣。
——組織建設春風化雨。
新縣選派51名大學生村干部充實到基層,提高村級組織干事創業能力。建立駐外黨支部26個,全縣90%以上的外出黨員納入了駐外黨組織管理,駐北京黨總支流動黨員張厚東獲“全國模范軍隊轉業干部”殊榮。實行三級聯動,將全縣46名縣處級領導干部、161名鄉科級干部、124個縣直單位與205個行政村(居委會)結對聯點。運用“4+2”工作法解決新農村建設規劃、村集體土地租賃、林權轉讓等重大事項320多項。
——人才創業春潮涌動。
新縣鼓勵機關干部職工、返鄉農民工、外出成功人士等各類創業人才參與農村改革發展,不拘形式、不拘規模開展創業活動。該縣組織出國務工返鄉農民和茶葉生產大戶投資260萬元,成立新縣福山源茶產業專業合作社,流轉林地1600畝、茶園4000多畝。鼓勵人才帶技術、帶資金、帶項目、帶信息、帶先進理念回鄉創業。
動員在外成功人士、企業家等社會力量,踴躍參與“兩區”建設。
陳店鄉張昌云創辦的梅花店農業生態園集中流轉土地2000余畝,年創收300多萬元。全縣共有400多名各類創業人才參與到試驗區建設,引回項目30多個,資金5.2億元。
新縣箭廠河鄉大學畢業生詹安定放棄在無錫的優厚待遇,投資50萬元,建成鱔池30多個,引進波爾山羊150頭,創造了一條“羊糞養蚯蚓,蚯蚓喂黃鱔,黃鱔賺大錢”的生態養殖模式。
廣大農村處處煥發著生機和活力。
——農村保障春暖花香。
按照“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變、一個不能差”的要求,采取縣財政補助一點、鄉鎮配套一點、村醫自籌一點和社會捐贈一點的辦法,新縣按每個衛生室4萬元的標準,拿出補助資金676萬元,鄉鎮區每個衛生室再補助1萬元~2萬元,建設村衛生室169個??h農行對每個村醫進行5萬元貸款授信,貸款授信達845萬元,穩步推進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截至2009年10月農民參合率達92.7%,享受報銷農民2萬多人,報銷金額達930多萬元。
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陳店鄉梅花村、滸灣鄉游圍孜村、沙窩鎮汪沖村和千斤鄉代灣村,積極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啟動村干部養老保險工作。
開展“1+1”扶貧濟困助學活動,重新對原有農村低保對象進行了全面復核認定,農村低保覆蓋面由原來占農業人口的3.3%擴大到4.5%。新建、改擴建鄉鎮敬老院16所,五保集中供養率達40.31%。成立了全市唯一的縣級慈善總會——新縣慈善總會,累計發放救助款物119.59萬元。
環境效益,滋潤百姓
新縣,正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試驗區。
——將軍之光春色滿園。
科學繪藍圖。與“讓將軍之光永遠輝煌新縣”策劃規劃相對接,完成了新縣旅游總規修編。
合力營氛圍。全力打造“將軍之聲”一臺戲,在10多家主流媒體刊發旅游文章和圖片新聞,20多次組團參加大型旅游節會,為開發將軍山造氛圍、征良策。
建設強基礎。投資2.3億元,改建旅游公路217公里;完成了英雄山等重點景區建設;建成16個村級文化大院,扶持民間文化藝術團體36個。
創新破難題。整合紅色首府景區,創建“AAAA”級景區工作已通過省驗收,成立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創新新縣歌舞團運營機制,實行市場化運作。
招商謀保障。浙江凱旋公司香山湖凱旋酒店度假中心、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多功能圖書館等多個千萬元以上項目落戶新縣。
帶動促發展。全縣發展大中型賓館達30余家,新創三星級農家賓館3家,新開發旅游新產品20余個。
——城鄉統籌景色如畫。
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成果。
今年以來,投資3017萬元,整修縣鄉公路、村組公路35公里;投資1880萬元,實施了王里河、王溝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解決了農村1.5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投資390萬元,完善了新縣農村電網;投資980萬元,建成戶用沼氣池2800個。結合“六城聯創”,堅持城鄉聯動,整體推進,不斷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原則,重新高標準編制村鎮建設規劃,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為國家危房改造工程試點縣,開展農民集中遷居試點工作,全縣城鎮化率已達到37.4%,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春潮澎湃、千帆競發。將軍之鄉——新縣,正以芳香四溢的“文化大餐”和創新發展精神,滋潤造福著這里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