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珍
老子《道德經》有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謂:好的領導者,民眾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一等,民眾親近并贊美他;再次一等,民眾畏懼他;最次一等,民眾輕侮他。
老子把官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其中最成功的是“不知有之”。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論,對統治者的要求是“無為而治”。“無為”絕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因物之性,順物之情,順勢而動”。他的另一句治國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也體現了同樣的道理。
因為其能總攬全局,運籌帷幄,制定出科學合理周密的制度法律規范,民眾有本可依,有法可循,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只需盡心盡力地完成本職工作即可。寬容與和諧的環境與氛圍自然形成。這樣的領導者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民眾都忘記他的存在了。領導者與民眾之間形成一種自然而融洽的關系,如同《論衡》所說,“政之適也,君臣相忘于治,魚相忘于水,獸相忘于林,人相忘于世。故曰天也”。
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依法治國,民眾積極主動,那么領導者就會顯得很輕松,很從容,好像無所事事的樣子,就像《周易》中所說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若非如此,而是朝令夕改,忽東忽西,那么民眾無所適從,就會表現得被動、消極、怠惰,甚至會鋌而走險,領導者就會疲于應對,緊張忙亂,哪里還能表現出瀟灑自如的風度。
領導者本人應正直無私,誠信友善,有甘于奉獻的精神,甘為公仆的意識,“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如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正因為不爭名奪利,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尊重自然的規律,尊重人性的差異,尊重民眾的意愿,尊重民眾的選擇,就像天地不逼迫萬物強行一致一樣,讓民眾也能“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