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鋒 劉 林 王 燕

滸灣鄉,從新縣走向信陽、走向全省,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排頭兵鄉鎮的同時,“滸灣現象”,也引發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滸灣現象”,誕生于河南省新縣滸灣鄉,為我國正在進行著的農村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又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探索出的成功路子和可貴的實踐經驗。
“滸灣現象”一:推進土地流轉,走土地規?;洜I之路
滸灣鄉,是新縣對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也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前沿陣地。
2009年,信陽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滸灣鄉,作為河南省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鄉黨委、鄉政府堅定發展信心,緊扣市、縣政府要求,圍繞“八項體制改革”,在土地流轉、農村社會化服務、支持創業人才投身農業、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勇于創新,大刀闊斧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推動土地流轉,使該鄉土地規?;洜I之路越走越寬廣。
滸灣鄉是一個淺山區鄉,總面積5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7萬畝、山場面積4.6萬畝,總人口1.9萬人,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17元。自古以來,農民延續傳統耕作方式,廣種薄收,隨著經濟發展和新縣勞務輸出遞增,大部分農民或棄田從商,或外出務工,土地拋荒、撂荒現象十分突出。
2009年,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中,滸灣鄉黨委、鄉政府把土地流轉作為解決農村改革發展的“金鑰匙”,在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和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帶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
目前,全鄉土地流轉總面積達5800余畝,占土地總量的26%,發展規?;N養示范基地25個。其中,當地民營企業興民科技公司流轉8個行政村500多農戶土地,創建了香菇、木耳、杭白菊種植基地800畝,進行農副產品開發生產;日本客商立松國彥流轉該鄉游圍孜村三個村民組農戶土地205畝,創辦了“綠色農苑”科技種植基地,在當地進行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等。
一方面,農民可以收益土地租金;另一方面,農民可以到創辦的農場、企業務工,足不出村便可實現就業。與此同時,政府和企業強強聯手,加大農民種養技術培訓力度,不斷為新農村提供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呈現出“農民創家業,能人創產業,干部創事業”的喜人局面。
“滸灣現象”二:發展合作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為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民間經濟主體,滸灣鄉按照“自愿民主、互助合作,因地制宜、多元創辦”的原則,結合特色產業鏈建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
企業帶頭興辦專業合作組織。興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組建了興民科技農產品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建種植基地200畝,標準化生產達到85%,覆蓋了全鄉80%以上的農戶,食用菌生產量達到150萬袋,合作社成員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
能人帶動、農戶參與組建專業合作社。為改變傳統的單家獨戶生產經營模式,滸灣鄉綜治辦副主任王聲永發起成立花明淮南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全鄉生豬養殖場主、養殖大戶為骨干合作戶,吸納農村散養戶為社員,投資1200萬元,高標準創建了淮南豬養殖小區,成員由20戶發展到現在的150戶,輻射帶動5個村200多個養殖戶,種豬存欄達到500多頭、生豬4000多頭。
在合作經濟效應的帶動下,農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筍,相繼成立,目前已在工商部門正式注冊、掛牌經營的專業合作社有8家,正在籌備成立的4家,入社成員1500余人,帶動農戶3000余戶,農戶平均增收280元左右。
專業合作社的興起,極大地促進了該鄉特色產業的發展,在創新農村基本經營體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滸灣現象”三:實施返鄉創業,激活農村經濟發展
農民工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參與者和建設者。2008年年底以來,滸灣鄉出現了外出人員返鄉創業的新趨勢,為合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不斷創新農村資金投入體制和創業人才投身農業機制,滸灣鄉黨委、鄉政府敏銳地把握住這一勞動力流動規律,因勢利導,大力實施“鳳還巢”工程,并初步實現了從“打工潮”到“創業潮”,從輸出勞動力到帶回生產力的歷史性轉變。
如從日本研修回鄉的青年農民曹芝剛等4人,聯合投資120萬元,在游圍孜村創辦了“四方綠色農場”,在獲得經濟效益回報后,他們又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發展循環經濟,進行水面養殖、生豬養殖,初步形成了“蔬——禽——漁”發展模式。返鄉農民熊少偉回鄉創辦了明偉養豬場,農民付征勇創辦了土豆種植基地,青年農民游華創承包村山場200余畝,種植杉樹、雜果上萬棵,成為全村出名的“種植大戶”,并被村民推選為村干部。
這些農民在自身實現創業后,大量雇用當地農民,農民年均獲得勞動報酬在1.2萬元以上,帶動了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為農民的就業和增收開辟了新的路子。截至目前,該鄉農民工中掌握一技之長的有630人,在家創業的有182人,他們通過獨資、合資、參股等方式,創辦大棚蔬菜、畜禽養殖、高產水稻等農業綜合開發基地23個,建設總投資達2000余萬元。
“滸灣現象”四:建好省級示范村,高水平打造改革發展樣板
游圍孜村是新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今年5月,被確定為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市級示范村。在示范村建設上,滸灣鄉按照“壯大特色產業、拓寬農民收入、創人文生態環境、建觀光農業村”的發展定位,因地制宜,科學謀劃,高標準建設了“三園兩區”,即農產品科技種植示范園、水稻高產示范園、大棚蔬菜種植示范園和生豬養殖區。
“三園兩區”大力推廣名、特、優、新品種,新技術,實施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戰略,著重開發農業觀光、瓜果采摘、農家飯、土特產品等具有鄉土氣息及農業文化內涵的生態產業,建好省級示范村,用高水平打造出改革發展樣板。
在科技農業的影響和園區規劃建設中,該村農民積極轉變思想觀念,破除僵化思想和“戀土”情結,不斷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催生出一批既拿租金又拿工資的“新型農民”。
目前,該村農民共流轉耕地700余畝,占村耕地總面積的70%,流轉山場900余畝,占山場總面積15%,建成特色基地7個。在此條件下,“失地”農民可獲得穩定的“三金”收入:每年每畝地400公斤稻谷價格的土地租金,按工計算每月平均900元的務工工資,另外,該村總人口900多人,土地流轉后有3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非農收入約1萬元以上。2008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5600元,高于全鄉平均水平1300多元。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文化娛樂觀念悄悄發生轉變,農民成立了全縣第一支農民洋鼓隊。健康文明的娛樂方式,陶冶了村民們情操的同時,使鄰里關系更加和睦,道德文明蔚然成風。
寶貴的精神財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華大地上涌現出眾多閃爍著時代特色,并烙下時代印記的可貴現象,如“雷鋒現象”、“焦裕祿現象”、“張海迪現象”、“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現象”、“女排現象”等數不勝數的時代現象。這與中華民族的可貴精神和光榮傳統一樣鼓舞和激勵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團結一心、奮發圖強,建設國家。
國人希望諸如此類現象更多地出現和誕生,一直從內心深處喜歡和擁抱這種現象,助推和支撐中華民族可貴精神和光榮傳統發揚光大,以鼓舞和推動我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向高度、深度和廣度延伸和進軍。
滸灣鄉,從新縣走向信陽、走向全省,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排頭兵鄉鎮的同時,“滸灣現象”,也引發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多次受到河南省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的好評和肯定,成為河南省直轄市組團參觀見學的首選地和目的地。
“滸灣現象”,宛如一股清風,吹醉了革命老區大別山。
本欄目圖片攝影/劉林
編輯:萬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