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1013
[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重點課題“推進合并高校集約化發展研究”(DIB030328)。
[作者簡介]劉克利(1956),男,湖南岳陽人,湖南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お
[摘 要]建立科學高效的內部管理體系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精髓。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推行校院兩級管理模式,學院層面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準辦學實體。為有效激發辦學活力,在學院層面的權力配置上必須堅持學術權力為主、行政權力為輔,分類分層指導與責權利統一等基本原則。同時,要建立權力制約機制,確保權力廉潔高效運行。
[關鍵詞]權力配置; 辦學活力; 科學高效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09)06003203
基層學術組織是大學的基本組成單位,對于任何一所大學來說,與基層學術組織有關的制度安排都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管理效率與辦學效益。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認為,高等教育最佳的端點在基層[1]。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如何從微觀層面引入現代管理理念,推進科學決策至關重要。就學院層面而言,只有構建權責分明、配置合理、運行暢通、自我約束的體制機制,才能進一步激發學院的辦學活力,進而促進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協調發展。
一、擴大辦學自主權,激發學院辦學活力
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后,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中,我國高校必須主動服從并服務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擔負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而學院作為大學具體承擔教學、科研、服務職責的準辦學實體,直接面對教師和大學生,處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最前沿。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高校在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完善學校層面管理體制的同時,也迫切需要在學院層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管理新模式。此外,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科和專業的多元發展、辦學類型和層次的增加,學校在行政和學術管理上的任務更為繁重,復雜的辦學事務令學校層面忙于應對,迫切需要學院層面主動分擔,從而建立起學校統一規劃和調控、學院自主辦學的分級管理體制機制。
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推行校院兩級管理模式。這一模式將學校層面視為具有獨立自主權的辦學實體,而學院則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準辦學實體。辦學實體要真正履行好自主權,就必須優化校院兩級權力結構、理順權力關系。如果沒有必需的辦學資源配置權,學院的辦學活力將難以激發,效益也難以提升。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盡管我國高校校院兩級在行政權責方面的劃分上比較清晰,但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劃分上還不夠明晰,校級的人財物等資源配置權過于集中,幾乎統攬了從招生到就業、從專業設置到學科規劃、從教師聘用到職稱評定、從辦學收入到經費分配等權力;學院只是分擔了一些學校的行政職能,且常常將行政和學術兩種權力集中于院長。一方面,學院黨政僅相當于學校的派出機構,只承擔上傳下達、具體執行的職能,缺乏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學院的行政與學術一體,教師在諸如培養方案、學科建設、專業設置、項目申報及成果評獎等學術事務上的權力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參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學院發展的積極性不夠,加上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極易導致決策失誤和學術不正之風。
為激發學院層面的辦學活力,近十幾年來,我國許多大學先后嘗試推進管理重心下移,進一步下放行政與學術權力。雖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校在辦學事務、經費籌措方面的壓力,但由于學院發展的動力不足,特別是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收效不是十分理想。目前,我國大學校院分級管理仍然處于“事權下移學院,人財物權集于校級,兩級行政權力泛化,教授治學權力虛置”的狀態。因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學院層面的權力配置和管理運行機制。
二、明確權力配置原則,推進學校資源配置權有序下移
權力配置是推進權力有序下移、有效激發學院辦學活力的基礎。在學院權力配置過程中,既不能只將權力配置給學院而不明確相應的責任,也不能只將責任下移給學院而不配置相應的權力,更不能不分類別和層次地給學院配置權力和責任。否則,不僅學校層面難以調控,而且學院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我國大學在學院層面的權力配置上必須堅持如下四個原則:
一是堅持學術權力為主、行政權力為輔的原則。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交織是我國高校內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學術權力是扎根于學科專業的權力,它具有底部沉重的特征,即大學的院、系、教研室是學術權力充分體現和發揮作用的地方[2]。在學院層面落實學術權力,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效益。因此,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學術權力重心下移,明晰哪些學術權力可以下移,哪些學術權力不能下移或暫緩下移;另一方面,要穩步推進行政權力重心下移,在明確學校與學院、學校職能部門與學院的責權利關系的基礎上逐步調整和優化。總體看,在深化校院兩級權力結構改革時應當遵循以學術權力為主、行政權力為輔的原則。學術權力下移應集中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和一般科研項目管理等,而行政權力則應集中在學院內部機構設置權、人事聘用權及經費二次分配權等。
二是堅持公平與績效相結合的經費配置原則。現代大學不同于企業,辦學性質和辦學規律決定其在辦學上既要堅持效率優先又要兼顧公平。一般地說,學校層面配置給學院的經費大致可歸納為日常運轉經費和專項建設經費。其中,日常運轉經費是保證正常辦學的基礎,必須按照一視同仁、公平配置的原則,根據學院辦學規模(招生數、教師數、職員數)將日常運轉經費公平地配置給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學院。同時,專項建設經費中的教學經費配置應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培養成本科學地確定。只有這樣,才能普遍調動各學院辦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專項建設經費中的學科建設經費、科研獎勵經費、社會服務經費等,應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根據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實際績效及對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貢獻度來配置,以鼓勵和促進優勢學科、新興專業率先發展、形成特色。
三是堅持分類分層指導與責權利統一的原則。經過近年來的規模大發展后,特別是在綜合性大學中,由于辦學規模擴大、學科和專業數量增多,學院之間的差異較大。如果繼續沿用過去那種整齊劃一的政策方案,雖然管理起來簡單,但可能導致“一刀切”的弊端。因此,學校層面應當根據各學院的類型、層次及其學科專業的不同,在內部機構和崗位設置、辦學規模、經費分配、教學科研設施上充分體現差異性,力求做到既分類指導又分級考核。一方面,可將學院劃分為工學類、理學類、人文類、社科類,在基本經費分配時考慮系數和加權;另一方面,可按照國家和部省的部署、學校的要求和學院自身發展的需要三個層面,對重點學科、優勢學科、重點專業、特色專業、新興專業等給予重點支持。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學院,在辦學場地、教學科研設備、水電費回收等方面都要實行定量核算,按照“節約留用、超標付費”的原則來管理。同時,還必須按照責權利統一的原則,明確學院應負的責任和享有的利益。
三、建立權力制約機制,確保權力廉潔高效運行
建立權力制約機制、確保權力廉潔高效運行是激發學院辦學活力的根本保證。同時,只有在制約機制和人員素質兩個方面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配置辦學資源,既最大限度地激發各學院的辦學活力,又防止出現內耗現象和腐敗行為。
一要在學校層面建立起針對學院權力運行的約束機制。例如:實行重大建設項目中期檢查和定期報告制度、學院院長任期審計制度,建立糾錯機制;學校向學院委派紀檢委員、財務人員,完善對學院層面的黨內監督、行政監察和財務監督機制;建立二級以上教授聘用的校長否決制度,防止學院層面在教師聘用等方面的短期行為等。
二要在學院建立院務委員會制度。可由院長、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院黨委副書記,以及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院務委員會,通過院務委員會對學院重大行政事項(如“三重一大”等)進行集體決策,并由各分管院領導負責執行。同時,學院黨委負責領導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對學院的辦學方向及執行國家和學校的方針、政策進行監督和保障。院黨委書記一般兼任行政副院長,參與學院行政重要事項的討論和決定。
三要賦予教授委員會相應的學術權力。從推進學院科學發展和學術自身規律看,院教授委員會應當集咨詢、審議功能和決策功能于一體。委員由院長聘任,其相關決議須由院長簽發。這樣,有利于院長對學院學術委員會進行監督,相互之間形成制約機制。
四要充分發揮二級教代會的作用。學院教代會是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基本形式,是學校教代會的二級組織。一方面,要賦予學院教代會應有的權力,包括審議學院規章、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及總結、經費預算、分配方案等權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能夠確保教代會有效行使審議權、建議權、決定權的規程,包括職能和議事規則等。同時,完善相互制約的機制,例如:學院重大事項須經教代會審議,教代會審議或決定的事項須經院務委員會批準才能實施等。
五要在提高素質、優化結構上下功夫。再好的制度都是由人來執行的,制度執行的好壞,受制于執行者的素質和結構。因此,一方面,要在學院權力機構的人員組成和選拔上下功夫,例如教授委員會的委員要選拔有公益心、有大局觀的骨干教師組成,且學院黨政“一把手”不宜兼任教授委員會主任;院務委員會中的教師和學生代表,最好通過公開競爭的形式選拔產生。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行政和學術權力機構成員的培養,不斷提高其政策水平、業務素養和參與決策的能力,特別是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的修養,確保他們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既立足全局,又廉潔奉公。
[參考文獻]
[1] [英] 邁克爾?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結構和管理[M]. 王義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14.
[2] 龐海芍 大學管理中的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0):81.
(責任編輯 李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