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莉 金梅良 王 洵
化療對白血病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靜脈是給藥的主要途徑。化療藥物毒性一般都很強。化療分多周期進行,反復外周靜脈穿刺造成的機械刺激及化療藥物的化學刺激對血管破壞極大,在化療后期大大地增加了護士靜脈穿刺的難度,所以臨床上不得不通過股靜脈穿刺來采取血標本。穿刺處發生種植轉移較少見。特別是白血病股靜脈穿刺針道種植轉移,國內本人尚未見報道。本院自2000年以來發生白血病股靜脈穿刺針道種植轉移3例,現報道及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3例患者2例女性1例男性,年齡分別為56、61、64歲,診斷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均多次住院治療。由于外周淺靜脈穿刺困難,遂行股靜脈穿刺采取血標本。穿刺操作步驟規范,過程順利,術后常規按壓穿刺點5mm。但由于患者凝血功能低下,有2例出現穿刺點皮下瘀斑。該3例白血病患者行股靜脈穿刺術后15d~2個月發生穿刺處種植轉移,表現為穿刺處局部疼痛,皮下有質硬腫塊,無活動,且快速增大。B超檢查顯示:腹股溝處皮下實質腫塊。3例患者均予以全身化療后局部放療:6MVX線每日劑量200cGy連續照射12d,范圍包括整個腫塊,后改9MeV電子線照射,每日劑量250cGy,連續10d。腫塊總劑量達4 900cGy。
2結果
腫塊退縮良好,隨訪12個月,未見腫瘤局部復發。
3討論
轉移是惡性腫瘤獨有的生物學特性。惡性腫瘤在體內的轉移有3個途徑:淋巴道轉移、血道轉移和種植性轉移。股靜脈穿刺術是臨床上常用的診療措施,對絕大多數患者來說是安全可靠的。但白血病患者血液中有大量的腫瘤細胞,故有腫瘤細胞沿穿刺針道種植轉移的危險。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低下,年老患者血管彈性差,又由于股靜脈位置較深,較難做到壓迫止血,導致腫瘤細胞逸出血管后在局部種植造成轉移性腫塊。
我們認為股靜脈穿刺針道種植轉移的發生率主要與3個因素有關:患者血管及凝血功能狀況;多次重復穿刺;穿刺針口徑大小。預防針道惡性細胞種植轉移的方法是盡可能采用細針穿刺,減少穿刺次數,盡量做到一針見血;穿刺針進入病體退出后,不應在未經消毒處理情況下,再次經皮穿刺;穿刺成功退針時應一邊抽吸一邊快速拔出;適當延長按壓時間。
放射線對有較強再生能力的細胞效應更大,所以該轉移性腫塊對放射線敏感,治療效果良好。當患者發生種植性轉移時,局部放療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治療時應制訂合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正常組織的放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