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綺紅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以促進、保護、支持自然分娩為中心的“愛母行動”。促使產婦在分娩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輕和緩解自然分娩時的疼痛,促進自然分娩,保證母嬰安全,是產科工作的重點。自我效能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提出,近年來我國護理領域已從描述性研究過度到增加自我效能的干預研究。我科于2007年1月—2007年10月,對150例初產婦采用自我效能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7年1月—10月在我院定期產前檢查,并住院待產正常初產婦150例作為實驗組,2006年1月—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初產婦15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產婦無產科或內科合并癥,均為單胎頭位,經B超和產前檢查,估計胎兒體重為2 500~4 000g,可擬陰道分娩。兩組年齡、孕周、胎次、胎兒體重估計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孕婦在妊娠最后1個月內由專職助產士上門產前訪視1次,參加準媽媽課堂1~2次。以自我效能理論為指導,設計了增強自我效能的干預措施。選擇擅長與產婦溝通,有親和力,能理解自我效能理論的概念內涵,有生育經驗的助產士對產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產婦的自我效能,具體干預途徑和方法如下。
1.2.1替代經驗榜樣效應在提高臨產婦自然分娩信心中經常使用。把臨產婦安排在與她年齡、條件相似的已順利自然分娩的產婦同一間,利用順產婦的現身說法,分享他人成功的同時,增強自我效能感,提高分娩信心。
1.2.2目標設置助產士首先和產婦一起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目標,如宮口開10cm計劃所需的時間。讓產婦明確目標的同時,著重于幫助產婦建立“我能完成這個任務”的信心。
1.2.3激勵
分娩的陌生,宮縮帶來的疼痛對于初產婦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此時,激勵的護理措施特別重要。表達同感心,尤其在產婦感到疼痛難忍時,耐心聽取產婦表達疼痛,設法讓她知道我們理解她此時的心情和痛苦,并予與支持、鼓勵。緊握產婦的手或輕撫她的頭發,為她擦汗,分散其注意力,輕柔的腰骶部按摩,根據宮縮的節律指導產婦采取適合的呼吸方法。
1.2.4啟用支持系統產婦家屬、親戚朋友的社會支持非常重要。能使產婦明白自己不是在孤軍作戰,她有堅強的后盾。醫護人員以友善的態度,嫻熟的技能可以取得她們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導樂助產士利用自己生育的經驗給予分娩指導。孕婦之間的開導和互助也是其他人難以替代的。對照組入院后予常規產科健康教育,實行一對一陪伴分娩。
1.3調查時間與要求
調查室設在病區專門設置的房間內,由經過培訓的專職助產士完成。調查前對孕婦使用統一的指導語,自我效能第一次測評時間:觀察組在首次與我們接觸時,對照組在入院時,稱干預前評估。第二次測評時間在實施干預后,在第一產程進入活躍期時(即宮口開3cm時)稱干預后評估。分娩疼痛問卷要求孕婦在30min內完成,每位孕婦必須在責任護士完成對其入院健康教育后進行測評。
1.4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及秩和檢驗。
2結果
2.1自我效能得分和分娩方式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德國學者Schwarzer等研制,中文版由張建新和Schwarzer研制,共有1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總分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高。王才康對其信效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A=0.87,重測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為r=0.82(n=401,P<0.001),GSES只有一個維度,研究顯示這一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分娩疼痛問卷包括產婦對分娩疼痛的認識、對疼痛的忍受力、分娩疼痛對母兒的影響、對分娩疼痛的恐懼、孕婦分娩的傾向、分娩信心。兩組觀察結果比較見表1、表2。

2.2疼痛比較
按WHO規定的疼痛分級標準,將產痛分為4級。0級為無痛;I級為輕度輕痛;Ⅱ級腰腹部明顯疼痛,但仍能忍受,常伴有出汗,呼吸促,睡眠受擾;Ⅲ級有強烈腰腹部疼痛,不能忍受,多伴有喊叫,輾轉不安,甚至哭鬧。兩組相關指標比較見表3、表4。
3討論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社會因素對分娩的影響已日益得到重視。自我效能理論重視人的主體意識對行為的控制作用,強調從調動人的潛能人手來達到行為的目標。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與改變的四大因素及應用理論是實施護理的依據。①個體行為結果(直接經驗)的影響最大,成功的經驗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由于大多數產婦感到最疼痛難忍的是宮口擴張期,因此,每次肛查后應告之產程的進展情況及宮口擴張程度。產程進展順利會讓產婦體驗成功,從而不會因宮縮疼痛難忍輕易放棄經陰道分娩的抉擇。②人們從觀察別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感影響也很大,人容易受榜樣的影響,尤其在自我經驗缺乏的情況下,他人成功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將對其發揮重要作用。安排已順產的產婦與臨產婦同住一間病房,利用已順產產婦的暗示作用增強其順產的信心。③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有他人的評價、言語勸說及自我規勸,臨產婦分娩的信心和能力易受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所以他人的支持和鼓勵對臨產婦很重要,目的在于堅定臨產婦順產的信心,以調動其自身潛能,發揮她們在產時的能動作用。助產士隨時利用已有的生育經驗給予分娩指導,丈夫或家人全程陪產支持及已分娩(陰道順產)產婦對她們的引導和幫助,使得她們在分娩過程中信心倍增。④分娩雖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由于分娩過程中存在許多不測和不適,對產婦來說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會使產婦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產生焦慮和抑郁,影響產婦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干預能充分調動潛能,降低應激反應程度,增強自我效能。表1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干預后一般自我效能明顯增強(P<0.01)。
分娩疼痛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生理狀態,臨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疼痛強度存在個體差異,且受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主觀心理因素的影響。由分娩帶來的疼痛、恐懼能增加體內酚胺的分泌,影響產婦的痛閾,增加疼痛,其中心理因素對疼痛的影響主要是緊張、焦慮、驚恐,可使腎上腺素、皮質醇、兒茶酚胺、內啡肽增高,導致害怕一緊張一疼痛綜合征。通過對觀察組產婦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分娩和減輕分娩疼痛的基本知識,產程中根據產婦的個體情況,應用激勵,動用社會支持力量,目標設置,導樂助產士自身分娩經驗,成功產婦現身說法等自我效能干預策略,消除產婦緊張、焦慮的不良心理,充分調動潛能,降低應激反應程度,使大腦皮質始終處于正常活動狀態,皮質醇分泌增加,提高了分娩耐痛閾,從而減輕產痛。表4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干預后分娩疼痛明顯減輕(P<0.01)。
初產婦對分娩疼痛缺乏感性認識,加上一些社會因素,有些產婦從已產婦女中得到分娩時負面述說,害怕和恐懼分娩,不愿忍受分娩之痛,而恐懼緊張的心理又可使其對疼痛的感受加重,對自然分娩信心不足,當覺得疼痛不能忍受時即要求剖宮產。有些家屬對分娩知識了解甚少,隨著產程的進展,面對產婦陣痛,會比產婦更加不安和焦慮,甚至提出不合理的干預要求。我們對產婦進行科學指導和細致服務,耐心安慰產婦,講解分娩過程,客觀動態觀察產程,給予產婦更多生理上的支持和鼓勵,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干預,降低了剖宮產率,促進了自然分娩。表3顯示實驗組有自然產意愿的孕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彭檢妹等調查表明,多數孕婦因害怕分娩疼痛、擔心嬰兒安全而主動要求剖宮產。因此,應反復對孕婦進行孕期教育,提高孕婦及家屬對分娩的認知度,正確認識分娩疼痛,從而緩解焦慮、恐懼情緒,提高自然分娩的意向。表2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干預后陰道分娩增多(P<0.01)。
對初產婦應用自我效能理論,根據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與改變的四大因素(直接性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及情緒心理狀態)實施護理干預,使初產婦自我效能增強,自然產意愿增加,提高了分娩耐痛閾,減輕分娩疼痛,促進了自然分娩,對提高產科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